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5, 2025 星期三 間有陽光 21° 33%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阮穎嫻:論大專學歷者排公屋的合理性

2024-08-13    明報
【明報文章】房委會早前公布2022年在配額及計分制下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輪候公屋的調查,入面有26%是大專或以上學歷,30歲以下更達52%,有年輕化及高學歷化趨勢。有人批判這些大專生不應該跟窮人爭公屋;有人則慨嘆社會變得愈嚟愈艱難。 在傳統經濟學及理性學派的社會科學入面,我們很少批判人的道德、論斷人的做法是否正確,而偏向解釋人的行為,這是社會科學的科學方法。假設人是理性的自由個體,有權去選擇和決定,他們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自利(self-interest)更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這跟啟蒙時代前的道德及政治哲學有一些不同。無論是東方或西方的道德政治哲學,都有包含「什麼是道德行為」的判斷,例如孔孟講仁義禮智信,宗教例如基督教亦然。 但社會科學並不阻止其他人用道德角度去批判人的行為。社會上的討論,並不是鼓吹大專生「沒有權去輪公屋」,而是認為「即使大專生有權輪公屋,但他們在道德上不應該輪公屋」。這正正是道德討論。 自利論和道德論,一直都是與公屋相關的熱門話題,幾十年不變。近年的觀察顯示,上一輩喜歡用道德論批判下一代。此外,以前住公屋並不想其他人知道,現在有公屋不見得是壞事。 我記得我大學時想過排公屋,不過竟然被有血緣關係的人說:這是留給窮人住的地方,而公屋是他們努力多年想脫離的地方。然後申請獎學金,就被說獎學金是留給有需要的人。但其實獎學金跟助學金有分別:助學金是給有需要的人,獎學金是獎給優秀的人。最慘的是叫人不要申請獎學金,自己卻無辦法給予更多,無法交學費,差點被踢出校,還叫人借學貸。所以,某些上一代人的觀念非常奇怪。 關於大專生排公屋,我提出3點。 大專畢業 不代表脫貧 第一點是大專生發憤與「躺平」的相對回報。近年教育平民化、大眾化,而非精英化,現在以公開試進入大學的機率比以前高很多。自1978至2011年的34年間,共有約4,399,100名考生曾報考中學會考,即平均每年有13萬考生報考。應屆DSE(中學文憑試)只有5萬名考生,其中7000多人是自修生。大學學位多了,也有其他機會,讀銜接學士(top-up degree)、去海外升學等,入大學的比例比以前高很多。若以社會階級政經地位來說,以前大專畢業的人很「馨香」,現在則通街都係,一個招牌砸下來一定砸中幾個,很多發達地區如是。 這反映兩代人的經歷不同。上一代入到大學是「天之驕子」,其他入不到大學的會認命,覺得理所當然、優勝劣敗(詳見呂大樂教授《四代香港人》)。他們覺得制度公平,努力就可上流。當年香港經濟起飛,受惠於大陸改革開改初期帶來經濟機遇,又有人口紅利,每年經濟增長強勁。他們很多都享受過港英時代公屋、居屋優惠再買私樓,變相容易很多。但他們又會覺得是自己努力,不是靠政府資助。奇怪的是,當他們遇上逆境,例如近來樓價下跌,他們就會覺得是政府的錯。「成功是自己的,失敗是別人造成的」,是很正常的心理。 這一代年輕人,雖然讀書比他們的父母多,惟大專畢業不代表脫貧。根據統計處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數據,如果將香港有大專生學歷的人口按工資順序排列,最高的排第一,那麼在這條隊排倒數25%的那個人(25分位),他的每月收入是20,000至22,499元;30歲以下大專學歷人士,25分位更低,為15,000至17,499元。這個數出外租地方住,租不到正常單位,住劏房儲錢都「掹掹緊」。公屋月租只是約2000元,環境比劏房好,非常吸引。年輕一代反而會覺得,輪公屋才是走上人生上升階梯的捷徑,所以有「住公屋得天下」一說。 本港工資收入不平均,在過去30年愈來愈嚴重。據研究(見表),香港的工資增長在1981至1996年平均達每年7.5%;在1996到2018年,跌至3.1%。值得留意是,同一時間香港的大學數目不斷增加,大專畢業生人數也在上升。此外,工資高的人,他們的工資增長愈快,這明顯加劇貧富差距。在1996至2018年,工資在中間40%的人,他們平均工資增幅只有2.8%;而底層的一半人,增幅更只有1.8%。 若將香港所有人的工資加起來,於1981年,工資收入最高的10%的人,他們的工資收入佔所有人工資收入的40%左右;至2018年,這個比例上升至47%。反過來,工資收入最低的一半人,他們工資佔比由1981年的20%,下跌至2018年約11%。由此可見,在過去40年間,貧富差距愈拉愈遠。大專畢業已非平步青雲,不見得一定可以上流,所以並非毋須住公屋。 輪候公屋如買保險 「先排無害」 第二,排公屋類似買保險,給自己留一個後路。正如上面說,過去十幾廿年工資增長低,社會競爭激烈,實在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過比較好的生活。有公屋至少可以保障基本生活條件;有了這個保障,人生可以選擇一些財務風險或回報較高的事業。倘事業有成,以後資產及收入超過規定水平而被抽查,甚至被踢出隊,也無大礙。事業無成,只要「炒散」,一個月返十日八日工,或者一年返幾個月工,就夠交租。因此,「先排無害」,唯一害處是加重房署行政負擔;但如果不一開始排,輪候時間就要更耐,所以一開始排無可厚非。萬一社會實在太殘酷、內捲化太嚴重,還可以繼續排公屋。 公屋首先是租金實在太便宜,那種便宜劏房比不起,而且維修等等不需要煩惱。因此要歸咎香港住宿成本太高、公屋太便宜。排公屋的另一好處是,即使排不到,輪候中的人有時有特別優惠,例如有租金津貼、可以申請簡約公屋等。 若制度有漏洞 自然愈多人欲分杯羮 第三,道德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公屋制度本身應該是大致公平的。但香港人都知公屋濫用情况頗多,明明有資產仍佔用公屋,被捉到命中率低而且懲罰少,他們就會一直佔用公屋直到被揭露。有報道指公屋停車場儼如「名車展」。公屋家庭月入中位數為22,500至24,999元;75分位為37,500至39,999元;頭10%住戶月入達50,000至59,999元或更高。後者付出2000大元住公屋,買名車綽綽有餘。倘制度不公、存在漏洞,或者打擊不力,自然愈多人想分一杯羮而沒有道德包袱。政府官員對大專生排公屋的譴責,也會顯得軟弱無力。 最後,單人排公屋一排30年,在現行機制下只是排,意思不大,最多是中年保障。但要幾十年入息不超過上限12,940元,或者不被查到,只有「躺平」或現金出糧,不會有人這麼做;能夠這麼做的,基本上是有需要人士了。房屋局長何永賢說計分制是為了基層和長者。但除了長者有特快編配之外,基層人士根本還是排到50歲,那跟是否有大專學歷無關,年輕的基層也無緣,不見得單身基層相比家庭隊有任何優勢。制度就是迫使人建立家庭,或照顧長者,才有望10年內上公屋。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阮穎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