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2
明報
【明報專訊】當年政府搞強積金,講到平均每年增長率是5%,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經濟增長沒有5%,那麼強積金的增長率怎會有5%,錢從何來?
當然,如果是某一位是天才人士,一年增長500%,甚至是5000%,也不無可能。可是,強積金是「圍大數」,整個香港的打工仔都要買,不可能把錢無端端的生出來。另一個可能性,就是買外國股票,從外國人的手上贏回來,就像今日港人買美股。然而,這也不大可能,強積金的本意就是買港股,再說,基金經理買外國股票回報這麼高,有無咁叻呀,咁叻去做對冲基金,同索羅斯對賭啦。
簡單點說,如果強積金的回報要多過經濟增長率,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從其他沒買強積金的市民的身上得到:它多賺了,其他市民少賺了。同樣道理,這情况同時也存在於這20年來的樓價:樓價升幅高於經濟增長,如果連租金收入也加上,回報率更加是遠遠高過經濟增幅。這條數,邊個來埋?答案就是:沒有買樓的小市民。所以說,貧富懸殊的元兇,就是資產價格上升,包括香港過去20年的樓價,以及美國過去十幾年的股價。從另一方面看,資產價格上升比較能保存社會的帳面財富,「成本」就是貧富懸殊加劇……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每種政策都有利有弊,有人吃虧,有人着數,就是這麼的一回事。
[周顯 投資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