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九月 8, 2024 星期日 雨 27° 97% 雷暴警告

社評:先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再調整公私房屋比例

2024-07-26    明報
【明報社評】新一份《施政報告》公眾諮詢展開,樓市及房屋政策問題,近期引起不少討論。有人提倡托市,諸如准許投資移民買樓等,亦有意見要求調整房屋政策,將公私營房屋比例由「七三」改為「五五」。本港樓價從兩三年前的歷史高位回落了兩成多,惟整體而言仍遠超一般家庭負擔能力,政府須避免樓市暴跌打擊經濟,但亦不宜過度催谷。政府近年加緊造地建屋,倘若數年之後,傳統公屋輪候時間真的顯著縮短,基層市民住屋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當然有條件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然而當局必須保持現有的置業階梯,避免公屋與私樓之間,又再出現重大斷層。 投資移民計及買樓 牽連巨大必須三思 政府今年初全面「撤辣」後,樓市一度反彈,只是很快便後繼乏力,樓價掉頭向下,發展商手上積壓了不少一手貨源,為了套現需要劈價求售,令二手樓市場進一步受壓,部分大型屋苑單位樓價,回到2016年的水平。本港樓市下滑,既有高息環境等周期性因素,亦有結構性因素。政府近年加緊造地建屋,團結香港基金預計,未來5年公私營住宅每年落成量,分別達到3.5萬和1.91萬伙,有望雙雙達成《長遠房屋策略》訂下的年均目標。恒隆集團榮譽董事長陳啟宗更指出,本港房地產業正經歷結構性的轉變,隨着土地供應增加,暴利日子已一去不返。 今年以來,本港樓價累計下跌約3%,較2021年歷史高位下挫了兩成多。最近政商界陸續有聲音主張政府出招「救市」,包括放寬「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置業限制,容許住宅物業計入3000萬元的「獲許投資資產」;有意見則要求政府為發展商提供方便及優惠,例如容許地價分期付款、引入大量外勞降低建築成本等。另外,也有人呼籲政府「及早」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由「七三比」改為「五五比」。發展局長甯漢豪日前表示,「長遠而言」有空間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對於容許地價分期付款及投資移民計及買樓,則有所保留。 過去20年,本港樓市經歷了相當長的牛市期,樓價飛升情况令人咋舌,近幾年樓市下滑,泡沫化情况終見扭轉,然而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的調查,香港仍然連續14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去年負擔比率為16.7倍,即家庭需不吃不喝16.7年才能置業。除了住得貴,香港人也住得細。資料顯示,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為170平方呎,公屋為148.5平方呎;鄰近的深圳為300平方呎,新加坡也有270平方呎。目前本港仍有超過20萬人蝸居劏房,公屋輪候時間約為5.7年,跟「3年上樓」目標相去仍遠。任何有關樓市和房屋問題的討論,都不應忘記這些數字。 財政司長陳茂波上月受訪,認為本港樓市剛性需求一直存在,加上輸入人才計劃帶來的租樓及置業需求,相信樓價大跌風險不高,有波動則難免。下半年本港樓市表現,美國減息是最大變數。雖然息口短期內不太可能大幅回落,然而隨着美國減息周期展開,市場氣氛改善,對樓市理應有一定支持作用。樓價大起大跌都不是好事,政府需要考慮不同變數,小心謹慎行事。開放投資移民計及買樓,不會是一項只推行數月的短期政策,就算中小型單位價格沒有馬上被炒高,但隨着息口持續下調,難保稍後炒風不會再起,這不僅有違房屋政策照顧市民居住需求的初心,甚至有可能加劇社會矛盾。加拿大等國家近年紛紛取消投資移民買樓措施,並非無因,特區政府必須三思。 息口高企不利發展商融資,影響競投土地和補地價意欲,賣地適度減少附帶條件、簡化官僚審批程序,有助縮減建築期及成本,鼓勵發展商入標,值得當局進一步考慮,然而地價分期付款既會影響政府現金流,又有利息成本,並非好計策,至於引入大量建築外勞,涉及本地工人飯碗和薪金,更不能輕舉妄動。 曾蔭權時代,土地房屋政策向發展商高度傾斜,長期停售居屋和停止造地,影響尤其深遠。2014年,政府公布首份《長遠房屋策略》文件,訂定未來10年房屋供應目標,之後每年都會發表報告更新進度。政府最初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定於「六四比」,後來由於公營房屋供應遠遠追不上需求,於是改為「七三比」。2020年,《長策》報告首度宣布,覓得足夠土地可以達到未來10年房屋目標供應量。去年《施政報告》更稱,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約4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足以滿足約30.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團結香港基金評估,就算用地交付和建築工程出現延誤,相信最終仍有34萬個單位建成,高出《長策》目標一成。 長遠可調建屋比例 逐步完善置業階梯 陳茂波早前表示,經過數屆政府努力,政府已奪回土地供應主導權,土地供應工作會持續進行。當然,《長策》的評估不過是一堆數字,未來10年實際房屋供應量,仍得走着瞧。倘若數年過後,傳統公屋供應真的大幅增加,公屋輪候時間顯著縮短,「七三」公私營房屋比例絕對可以調整;北都個別發展項目,例如新田科技城等,由於定位較為特別,增加私營房屋比重,滿足高端人才置業需求,亦無不可,然而在公營房屋實際供應尚未到位下,現在就將公私營房屋比例改為「五五」,實屬操之過急。現時的公屋、資助出售房屋與私樓的比例為5:2:3,長遠而言,隨着基層市民上樓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當局可以考慮增加居屋等資助房屋的比重,完善置業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