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九月 8, 2024 星期日 雨 27° 97% 雷暴警告

邱勇:解決劏房問題 既要數據 也要人性化

2024-07-22    明報
【明報文章】李家超出任香港特首,以新班子治港,不久前過了兩年。不同智庫或民調機構都在過去兩個月間開展意見調查,以隨機抽樣方式訪問香港市民,了解他們對現屆政府施政表現之評價。有趣的是,就房屋政策而言,不同意見調查的結果大相逕庭。例如,紫荊研究院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眾多政策範疇中,政府的房屋政策得到最多受訪市民認同。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調查結果剛好相反,受訪市民對房屋政策之滿意度最低。 當然,這種結果差異可能是問卷設計不同所致,亦可能是因為抽樣不夠隨機,出現了選擇偏差(selection bias),導致結果兩極化。 其實,房屋政策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涵蓋私人住宅供應,也涉及穩定私樓樓價、為不同群體提供置業階梯,公屋的興建、分配、管理及重建,亦是一大範疇,當然更少不了解決劏房問題。故此,房屋政策的持份者眾多,不同持份者着眼的政策內容相異。現屆政府在一些房屋政策範疇頗有建樹,但在另外一些範疇中的表現乏善可陳。故此,有偏差的樣本有可能導致受訪者傾向屬某類持份者,因而影響了調查結果。 房策實施需時 上台兩年難定功過 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由李家超上任特首初期的6年,曾回落至5.3年,惟隨後逐步升至5.7年左右的水平。在這兩年間,全港劏房數目也似乎居高不下。單從這些客觀數據來看,現屆政府好像在房策上未有令人驚喜的表現。不過說一句公道話,不少房屋政策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見到成效或影響。再者,現屆政府「承繼」了一些上屆政府遺下的政策,或會受惠於善政,或受累於惡政,所以只靠兩年時間,實在難以斷定現屆政府的功過。 事實上,現屆政府也曾在房策上獻新猷,例如李家超在其2022年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於5年內興建約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主要提供予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的申請者。第一期約4400個簡約公屋單位,將於2025年上半年入伙,並在今年6月24日開始接受申請。首兩星期收到近8000份申請表,申請超額近一倍,反應可算熱烈。 另外,為提升公屋居民的幸福感,房屋署推出一系列「共築.幸福」項目,並積極推展制訂「幸福設計」指引的工作。房屋委員會的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於2023年5月通過新措施,以加強打擊濫用公屋,並優化「富戶政策」和「加戶政策」,加快公屋單位流轉,及確保公屋資源得到善用。 處理劣質劏房 如何劃界線 當然,劏房問題仍是房屋政策的重中之重。在2023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李家超提出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通過深入調研,針對劣質劏房提出定義及取締方法,務求有序地解決本港劏房問題。 領導該小組的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在本年7月初表示,工作組已連月聽取各界意見,又委託了顧問公司蒐集劏房住戶數據,以估算現存劏房居住人口的數量和特徵,了解劏房居住環境,將於8月內向特首提交報告,交代設定劏房居住環境的最低標準,及取締不符合最低標準劏房的策略和優次之政策建議。這份讓不少人引頸以待的報告,將會勾畫出解決香港劏房問題的路線圖。 究竟政府會否設立劏房登記制度?會否設立最低的居住面積標準?政府會給劏房業主多少時間做改善工作,以符合最低標準?取締行動是以「被劏」的物業,還是「劏出來」的物業為單位?這些問題的答案,筆者拭目以待。 如何界定一個劏房是否「劣質」,工作組大可參考現行《建築物條例》及其他與樓宇安全衛生相關的法定要求,或有關不同劏房特徵對住戶所構成的安全及健康風險之研究結果。不過,哪類型的劣質劏房要優先取締,十分取決於政府如何劃界線。理論上,這條線可寬可緊。要有效處理劣質劏房,這條線宜緊不宜寬。可是,在取締行動不會導致劏房住戶無家可歸的大原則之下,這條線又不能太緊。界線要劃在哪裏,十分取決於政府有多少簡約公屋與過渡房屋單位,去安置受取締行動影響的劏房住戶。 成也資訊 敗也資訊 要規劃如何有序地取締劣質劏房,我們固然要知道簡約公屋與過渡房屋的預計建成量和庫存,但更重要的資訊是全港總共有多少劣質劏房要取締,以及不同劣質程度的劏房之確實數量。可是,香港至今還沒有一套有關劏房特徵的全面資訊,作為政府為取締劏房畫線的依據。 香港針對劏房、較為有系統的統計資料,最早見於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在2013年9月發表的《凝聚共識 建設家園》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註)。之後該督導委員會在2014至2023年的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中,定期更新統計數字。然而,這些統計數字都是通過抽樣調查及估算而得來,未必有助政府精準地劃線。 要切實解決劏房問題,政府必須更全面、更適時地掌握全港劏房特徵及分佈等資訊。這除了有助政府設定不同階段的取締目標,亦方便有關當局日後開展取締工作及監察取締進度。故此,筆者認為政府應立下決心,訂立劏房登記制度,以便蒐集劏房及劏房住戶的相關資訊。此外,政府也應主動順應「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制訂機制和構建平台,讓各個有份參與劏房事務及向劏房住戶提供服務的政策局和部門共享資訊。否則,資訊不足只會成為劏房政策的一塊短板。 讓數據驅動政策 仍需人性化 不少人會說「讓數據做決定」,提倡政策制訂應由「人治」走向「數治」。以數據驅動決策,的確有其優點;不過,若盲目以數據驅動制訂政策,忽略人性化的考量,施政結果未必如預期理想,還有可能衍生更多問題。此外,最終做決策的還是人,而不是數字。要選擇用哪些數據、要製作哪些指標、如何將數據分類、如何分析數據、如何解讀分析結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觀性,離不開人為操作。 故此,決策者縱使有大數據去支持決策,仍需要設身處地,好好了解劏房住戶的想法及難處,確保推出的政策夠貼地和人性化。 本港今年炎夏早至,蝸居於劏房的街坊實在酷熱難當,苦不堪言。筆者真切希望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能夠在不久將來,提出可行及有效的方案去解決劏房問題,然後政府盡快落實有關方案,並妥善執行。好讓這些街坊早日脫離不適切居所,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註: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委託了獨立的研究機構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於2013年首季開展抽樣調查,繼而估算全港劏房數目和蒐集其租戶的特徵。 作者是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