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九月 8, 2024 星期日 雨 27° 97% 雷暴警告

田方澤:「不鼓勵年輕人輪候公屋」和「政府成功修補與年輕人關係」

2024-07-17    明報
【明報文章】上周巧合地看到兩則和年輕人有關的新聞,一是運房局長何永賢在出席論壇時,談及不鼓勵年輕人輪候公屋,因為「考慮入息限額阻礙自己人生發展……是扭曲了自己的人生」。另一則是民青局長麥美娟接受傳媒專訪,指「政府成功修補與年輕人的關係」。兩位局長在不同場合發言,但相映成趣。 區區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不敢說自己了解年輕人,但有自信比局長了解略多一點。政府是否真正已修補與年輕人關係?官員們了解年輕人嗎? 為什麼不輪候公屋? 翻查資料,何局長去年11月也曾有相同言論,相信也反映了她個人和政府的一些看法。只是反過來問,為什麼不輪候公屋?區區年輕時同意何局長說法,沒有輪候公屋,認為公屋單位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年輕人要自力更生。但拼搏到頭來,卻發現身邊不少朋友努力工作、人到中年,仍是「無殼蝸牛」,問題出在哪裏? 2023年末,愛國專業團體「新青年論壇」發布《香港各世代大學學歷勞工住屋承擔能力研究報告》(1987-2022)。當中一項數據是「新界低於40平方米單位平均呎價佔不同世代的大學學歷勞工中位數收入的比例(以年份區分)」。於1990年代初大學畢業的何局長,在研究中被界定為第一代人,當時呎價佔收入中位數比例19.1%;現今30至34歲的第六代人,畢業時比例為52.5%;最近畢業的第八代人,佔74.1%。大學生如此,可想像其他學歷的年輕人更困難。 在區區大學畢業的2010年,剛經歷金融海嘯,不少人總認為樓價將會下跌,結果只有愈來愈高。如今香港經濟前景一片大好,預期股樓兩旺,年輕人為何會認為自己能負擔樓價? 最終只有兩個結果:一是既然無法上流,就選擇「躺平」了事,有錢就多去旅行活得開心,住屋則等待政府支持;二是很「香港精神」地「走精面」:先排公屋,如果飛黃騰達能夠上私樓固然可喜,無法上樓也有機會排到自己公屋,長遠可等待機會以「綠表」置業。如今私人樓宇豪宅化,自置物業價格高昂,管理維修都是開支,排得公屋就是贏家,還不怕樓價下跌,何樂而不為? 這些說話不好聽,可能是何局長批評的「扭曲的人生觀」。但無法置業除了個人努力和運氣,也是房屋政策所致,最終也是政府需承擔的責任。如果政府無法理解、沒有嘗試理解這種心態,就遑論「和年輕人修補關係」了。 努力過活拚命無恙 由此引伸的老調,是香港如何看「成功」?最近一位網友說,他的中學母校訪問不少成功校友,卻沒有訪問一位近年很「貼地」、形象一度低落而努力變得很正面的年輕藝人。網友說,其他人叻、有所成就是他們的事,未有大成就卻努力不懈的平凡人不值得表揚嗎? 在各種政策和說法中,我們仍然期待年輕人努力向上流動、在職位和事業上拼搏,置業和成家立室。我們無法看見其他類型的「成功」:掙不到錢的文化藝術、無法獲獎的運動競賽、勤懇踏實的小本經營、為社會進步的一腔熱血,甚至最簡單的「努力過活拚命無恙」。 有沒有一種可能,正是這種歌頌上流和現實限制的落差,才是近年不論內地抑或香港都談及「躺平主義」的原因?不內捲、不上流,固然與政府和資本家的需要所違背,也被視為「扭曲」;但在年輕人眼中,天真地以為努力就會有所成就,又何嘗不被恥笑為扭曲的老觀念? 如果「政府已和年輕人修補關係」意指和解,其實大家沒有互相理解。正如早前有立法會議員建議邀請不同年代歌手例如「四大天王」主持啟德體育園開幕,我只能夠說,「吓?」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