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經濟日報
新盤現樓餘貨仍然高企,發展商資金回籠緩慢,再加上高息環境持續,融資成本仍然較高,導致發展商無論在投地或者補地價上均傾向審慎,影響到政府賣地收入。
發展商講求「貨如輪轉」,早在樓盤入伙前已經將展開預售樓花,務求盡早將資金回籠,才能夠有條件再買「麵粉」投地。
反觀現時,雖然新盤市場在撤辣之後,3月、4月一度回暖,不過近兩個月交投已經明顯回落,6月份至今一手成交亦只有約550宗,全月恐低於1,000宗,今年上半年累計一手成交量將少於9,000宗,雖然較過去兩年明顯改善,但不足夠消化市場不斷累積的現樓餘貨。
高息環境持續 競投價趨保守
按照房屋局數據,截至3月底的現樓餘貨達2.1萬伙,在大量庫存未能消化下,發展商吸納新土地儲備意慾自然較低,在投地價亦會較為審慎。
特別是現時高息環境持續,一般大型發展商融資成本可達5至6厘,而其他中小型發展商融資成本亦更加高,融資困難除了令到他們投地更為審慎外,亦改變計算地價的模式。
過去多年市場處於極端低息環境,令到融資成本佔了整個項目的投資額的比例有限,但現時息口上升,融資成本較過往大增,發展商需要透過降低投地價去調整整個發展成本,以維持合適的發展利潤。
因此可以預期,息口開始回落,或者樓市展開復甦之前,發展商投地意慾仍然低迷,政府在推地部署上亦需要相應有所調節。
作者:余敏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