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29, 2024 星期六 微雨 27° 88% 雷暴警告

吸「才」也吸「財」助經濟樓市活起來

2024-06-17    星島日報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28日宣布樓市全面「撤辣」後,住宅成交量確實有所改善,截至今年6月12日,一手住宅物業錄得約8200宗成交,與2023年上半年相比,增幅逾30%。筆者粗略觀察,發現「撤辣」未有刺激大量投資者重回樓市,反而多了一批內地客入市,他們大多並非人才計劃的申請者(不知道他們是不合資格申請,或是不願意申請),只是一般擁有內地戶籍,但希望於香港買樓自用的買家。 在樓市未全面「撤辣」前,政府已推行了多項「搶人才」計劃,旨在吸引境外不同的專業人士來港落戶生根,以彌補近年年輕勞動人口的流失,並多次調整置業稅務政策,包括:「先徵後退」及其後的「先免後徵」等稅務安排,誘使他們在港置業。 根據政府向立法會遞交資料顯示,由特首於2022年7月1日上任後至2024年4月底,七項人才入境計劃,包括2022年底全新實施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共收到近29萬宗申請,當中近18萬宗獲批,逾12萬名人才已抵港,從數字看,成績斐然。雖則如此,從筆者接觸到的個案,以及一眾地產代理口中知悉,這批專才大部分並未急於在港置業,他們參與人才計劃,是希望在香港先尋找工作機會,待有穩定的收入後,才會考慮拿取永久居民身份證及買樓。 另一個使這些移居香港的人才不置業的原因,是他們的資金仍存於內地,縱然看到心儀的單位,但在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下,亦只能望門興歎。政府在某程度上,成功招攬境外人才申請移居香港,可惜人才招了入屋,但資金仍在門外,正當各行各業於這漫長復甦時期,需要外來資金求存之際,相關移民「引資」政策卻未到位。 翻查歷史,政府早在2003年已有「引資」移民政策,當年香港正遭遇經濟衰退,又受到非典型肺炎(沙士)疫情衝擊,政府於是在2003年10月27日實施《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讓有意把不少於650萬港元資金投資香港,而又不欲在港參與經營任何業務的人士來港居留,那時候要求比較寬鬆,涵蓋了不同種類的投資,包括購買香港住宅或非住宅物業。 「引資」政策未到位 經過數年後,香港經濟重回正軌,樓市也變得相對熾熱起來,有見及此,政府於2010年10月14日修訂了這項入境計劃,第一是將房地產投資項目剔除,第二是將投資門檻由650萬港元提升至1000萬港元。 至2015年初,政府有感香港市場資金充裕,故於2015年1月15日煞停了實施了10多年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將政策焦點集中於吸引優秀人才來港定居,而非資金。 從網上資料得悉,在開放投資移民的11年間,香港合共接收到4萬多個申請,其中約2.5萬人獲得批准,9成是來自內地。從資料顯示,這個投資入境計劃,使香港吸納了逾2100億港元的投資額,當中投資房地產的金額超過400億港元,確實為當時疲弱的經濟及樓市,注入了一支強心針! 今年3月1日,政府推出了《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以進一步豐富人才庫及吸引更多新資金落戶香港,此計劃下,申請人須投資最少3000萬港元於「投資推廣署」批准的投資資產,當中包括:最少2700萬港元金融資產、非住宅房地產(以1000萬港元為上限)及投入300萬港元於新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投資組合」。 降低投資金額門檻 這個新的投資入境計劃成效有待觀察,但坊間普遍卻認為,總體投資金額門檻或許可降低一些,投資項目亦可包涵不同種類的房地產如住宅等,並提高這方面的上限。至於申請人方面,亦有人提出,可否直接容許內地人申請?而非只是中國籍而取得外國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人士。 筆者與大眾市民一樣,看到本屆政府十分努力地「拼經濟」,但要令香港經濟全面復甦,除吸納人才以外,更需要新資金及新企業來港實際的支持,期待政府能夠推出更多新政,引「才」之餘也同時引「財」。 温偉明 嘉華國際營銷及市場策劃總監(香港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