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九月 30, 2024 星期一 陽光充沛 33° 69% 酷熱天氣警告

多元房屋階梯圓年輕人置業夢

2024-05-27    星島日報
筆者於5月16日獲邀與多位社會賢能,包括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一眾立法會議員及大學教授等,出席由智庫治港新政及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共同舉辦的「完善青年置業階梯,提升青年『三感』」青年交流研討會,與近40名香港都會大學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試圖了解他們對未來住屋的期望及遇到的問題。 小組討論開始前,房屋局局長先以「廣廈千萬間」為題,向大學生們清晰闡述政府最新的房屋政策及工作,當中提到政府為香港設計的房屋階梯,包括:公屋、租置計劃、綠置居、居屋、樂建居、港人首置計劃及私人住宅市場,照顧不同人士的需要外,亦製造向上流動的機會。 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確實做了不少工作,根據統計處資料,現時分別有81.9萬及42.3萬住戶居於公屋及資助出售房屋,兩者分別佔全港住戶30%及16%,由此可見,政府已為約半數香港人提供居所,實在功不可沒。 從公屋說起,它們並不是為大學畢業生度身訂做,主要是用作滿足社會最基層人士的需要,故租金定於相對較低的水平,根據最新資料,目前公屋月租平均約2200元,而最新的每月入息限額,1人及2人家庭分別為12940元及19730元。 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公布的薪酬資料,一般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均超過18000元,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畢業生更高逾30000元,相信他們不合資格申請公屋,但坊間一直流傳,不少年輕人為逃避這門檻,於在學階段便申請公屋,筆者因此在討論中,訪問一眾大學生,可幸的事,大部分同學皆不想「躺平」依賴政府提供的出租居所,希望最終能夠購買私人住宅作為他們的安樂窩。 與大學生討論住屋期望 雖則如此,不少同學認為現今樓價過高,他們未必能夠負擔買樓的首期及每月供款,筆者與他們交流中發現,他們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因為他們對物業市場了解不足,其中一位非華語學生更公開表達,他們這群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非華語族裔,難以接觸在香港置業的資訊及知識。 事實上,在香港置業並不是如傳言般「難過登天」,就以「居屋2023」為例,其售價只是約149萬至494萬元,以一個售價中位數320萬單位計算,首期10%連同印花稅及簡單裝修費用為約40萬,倘若以1人儲蓄5年,每月需儲蓄約6600餘元,如果以2人年輕夫婦計算,每人儲蓄更可減半。供樓方面,以9成按揭貸款288萬、供30年及年息4.125%計算,每月供款約12834元,估計以兩口子之收入,應付這供款可謂綽綽有餘。 建立儲蓄習慣 可能有人會問,大學生會否沒有資格申請購買居屋,根據政府資料,白表申請者每月入息限額,1人及2人以上家庭分別為31000元及62000元,另外資產限額不可超逾735000元及1470000元,兩者已經可以照顧到大多數畢業生了。 即使於私人市場,在今天住宅物業價格回落的情況下,400萬左右的「上車盤」比比皆是,隨便一搜,沙田第一城、九龍灣淘大花園及得寶花園等,皆有在售放盤,供一眾上車人士選擇。 筆者也曾年輕過,第一個自置物業首期也是靠自己多年的儲蓄,明白過程漫長且有點遙不可及,在今天年輕人「即食文化」、「及時行樂」的意識形態下,要他們長期儲蓄,或許有點強人所難。 筆者大膽建議,政府可考慮牽頭鼓勵年輕人建立儲蓄習慣,在當日研討會中,有嘉賓提出政府可以類似發債的模式,提供較高利息回報,利誘年輕人購買債券作置業首期儲蓄,好處是政府可利用發債減輕財政壓力,另一邊廂可幫助年輕人上車置業,長遠減低公屋需求負擔,製造多贏局面。 年輕人是我們社會的重要支柱,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青年興,則香港興」,我們應與政府攜手協助年輕一族在香港置業安居,讓他們可落地生根。 温偉明嘉華國際營銷及市場策劃總監(香港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