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18, 2024 星期六 短暫陽光 有驟雨 27° 75%

稅收減少年復年 經濟轉型到何時

又到報稅季節。稅務局公布,今年將發出244萬份報稅表,跟去年相若,惟2023至24年度稅收,卻較2022至23年度下跌182億元,跌幅約5%,至3,420億元。實際上,這已不是首次錄得稅收下跌,疫情至今可謂一年不如一年。高官日前以「正能量」口脗昭告市民,直指各行各業出現更替「是經濟轉型時必然發生」,不應「沉醉」於日常生活變化並加以「誇大」。問題是,當經濟轉型時的更替已成日常生活一部分,難道不是意味香港經濟轉差,已成難以逆轉的常態嗎? 樓股齊跌 生意難做 稅收大減,其中包括印花稅稅收,由700億元大跌三成至491億元;利得稅則由1,742億元跌至1,705億元,薪俸稅雖增至799億元,但只是輕微上升4億元而已。印花稅和利得稅大減,即是樓市以至股市皆成績慘淡,就連做生意的企業盈利也在倒退。香港多次獲選為全球最宜商城市,現在堪稱優勢不再。 可以看到,樓市在未全面撤辣前一池死水,業主割價求售也鮮有人問津,今年《財政預算案》宣布全面撤辣,交投量的確有所回升,但誠如地產業界指出,量升價跌已成大趨勢。正因為樓市不濟,連帶港府賣地也頻頻流標,去年起碼有6幅地皮流標,史上最多。稅局高官揚言,受惠於樓市撤辣,預期2024至25年度稅收會增至3,828億元,其中印花稅大增至710億元,反超上年度數字,是否過於樂觀,甚至是一廂情願,不言自明。 必須指出,2022至23年度的整體稅收為3,602億元,本已較2021至22年度整體稅收3,785億元減少約5%,如今又再減少約5%,情況絕對不妙。何況財赤高企,已連續第二年突破一千億元。一方面是稅收年年下跌,另一方面是赤字年年增加,「此消彼長」會有甚麼後果,想也想得到。高官煞有介事說現時正值經濟轉型,究竟轉型轉到甚麼時候,轉型轉往甚麼方向,「陣痛」還要痛多久,全港750萬市民急欲得到答案。 之前稅收減少,還可歸咎於移民潮熾熱,導致人口和財富出現轉移。惟從今年派發的報稅表數量已經企穩觀之,移民潮顯然已過了高峰,惟稅收依然跌跌不休,便跟整體經濟環境轉差有關。香港現在面對的最大困境是,舊有產業已不足恃。過去港人靠炒樓炒股致富,旅遊、零售、餐飲業更是聘請最多勞工的產業,但經過3年疫情打擊,即使社會現已全面復常,這些舊有產業卻出現了結構性的轉變。別說樓價比2021年高峰期大跌近三成,炒樓活動絕迹,就說來港上市的新股集資總額也是差強人意,去年只有462.94億元,創近10年新低。外媒唱衰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豈是無因。 開源無計 節流無方 屋漏偏逢連夜雨。最新數字顯示,今年首季負資產宗數達到32,073宗,按季急升約27.5%,創20年新高,涉及貸款金額高達1,653億元。此外,今年首季有超過2萬間公司撤銷註冊,按年大升超過七成;上月個人破產呈請達到783宗,按月急升近21%,是自去年11月以來新高。強制公司清盤呈請上月更有69宗,按月勁升三成,屬兩年以來的新高;至於僱主拖欠強積金供款比率亦按年大增。尤有甚者,香港去年港口吞吐量,按年大減14.1%,至1,434萬個標準箱,跌出全球十大貨櫃港,排名降至第11位。一葉落知天下秋,香港經濟不景,殆無疑問。 港府最愛以旅遊業復甦帶動消費說事,事實又如何呢?今個五一長假期,預計迎來80萬名內地旅客訪港,旅遊業界不諱言是一場及時雨,但內地旅客消費模式大改也是不爭的實情。通關後一半旅客不過夜,即日來回的趨勢愈演愈烈,不少旅客「打個卡」就走,旺丁不旺財。港府至今沒有太多板斧吸客,到最後又是指望「阿爺打救」,開放更多個人遊城市及增加內地旅客購物免稅額,非常被動。何況香港物價高企、服務水平卻每況愈下,連本地客也趕走,紛紛北上消費。對內地旅客來說,香港是否還是過去令人嚮往的購物天堂、美食城市,實屬疑問。 稅收減少,經濟轉型,開源無計,節流無方。單是用於假難民的開支,2024至25年度總計逾11億元,猶如無底黑洞。前特首辦開支同樣節節上升,辦公室不豪不租,浪費公帑。而港府濫開編內外職位陋習不改,所謂公務員零增長只是數字遊戲。一闊三大,收入無以為繼,怎能不令人憂心忡忡? 面對內憂外患日甚一日,高官不是諉過外部勢力抹黑,就是批評市民誇大問題過於悲觀。要是港府無法切實拿出振興經濟的方案,試問市民和商界又如何樂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