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2, 2024 星期四 多雲 25° 85%

自置居所比率又跌

最近在一些房屋問題上,有建議重訂自置居所率,不過,現實是2023年最新據,全港自置居所比率(自置居所住戶在家庭住戶總數目中所佔的比例)只有50.4%,較2022年的51.5%有明顯回落,未來會否再次跌穿五成水平? 2023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家庭住戶特徵中,居於自置居所的住戶百分比,最高的區域是西貢區66%、第二位是大埔的65.4%及荃灣59.7%。佔比最低地區是觀塘,只有30.2%。時間點回到1997年,當年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訂下房策目標有3個,其中一個就是在10年內全港7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比率降至50.4% 下試分界線 翻查資料,有數據之初是1985年,當時自置居所比率只有32.8%,董建華推動70%自置居所比率時,亦即1997年是46.7%,附表顯示是近幾年的變化,2018年低位後曾反彈,2023年又再回落,未來能否保住50分界線? 其實當自置居所比率跌穿一半時,曾引發特區政府警號,立法會2021年3月曾發表報告中就有提到,自置居所對家庭意義重大,當中包括各種無形效益,例如保障人身安全、提供個人空間及穩定情緒的作用。有形效益方面,房屋資產不但保障家庭在面對生活逆境(例如患病及失業)時,不致陷入財政困局,亦是家庭重要的財富增值來源。 報告中提到,以美國為例,居於自置居所的家庭在2019年的資產淨值中位數為255,000美元(約200萬港元),是租戶的40倍,後者的中位數僅為6,300美元(約49,400港元)。由於房屋資產高佔前者資產淨值的一半(47%),因此自置居所是「美國夢的核心」,亦是美國社會「向上流動的關鍵」。唐榮相信,即使樓價回落,自置居所同樣是香港夢、香港社會向上流動的關鍵。 自住業主 更願與社區連繫 報告又提到,自置居所亦為整體社會帶來不少效益。由於購置居所是家庭的最大決定之一,自住業主有更強動力維持與社區的長期連繫。以2018年的美國為例,自住業主(主要為私人房屋業主)居於現有居所的時間中位數長達13年,與租戶的兩年中位數,形成鮮明對比。自住業主會更熱衷於維持居所的周邊環境狀況良好,締造安全和舒適環境等等。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的最近研究,由於房屋資產是市民最普遍持有的資產,自置居所比率較高的經濟體系相對比率較低的經濟體系,財富分配通常較為平均。事實上,富裕經濟體系的自置居所比率,通常超越60%的水平。這些經濟體系包括美國(63%),及歐洲聯盟27個成員國的平均數值(69%)。鄰近的亞太區經濟體系方面,自置居所比率亦於這個水平徘徊,當中包括南韓(59%)、日本(61%)、澳洲(63%)、台灣(85%)及新加坡(90%)。香港的自置居所比率明顯低於上述富裕地方。 撰文 : 唐榮 欄名 :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