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8
經濟日報
財政司司長在2月28日公布財政預算案,宣布即時撤銷所有樓市辣招措施,包括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認為在當前的經濟及市場情況下,有關措施已無需要。
樓市辣招在2010年11月首次提出,當時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SSD),限制買家在兩年內轉售單位;2012年10月起轉售時間限制調整為3年內,SSD稅款涉及樓價10至20%。同時政府提出買家印花稅(BSD),以限制非本地人士及以公司名義的買家,買樓時須繳付樓價15%的稅款。2013年2月進一步「加辣」,推出雙倍印花稅(DSD),調整200萬元或以下物業,稅款由100元增至樓價1.5%,其餘物業稅率也加倍,由最高稅率4.25%增至8.5%。
撤辣激活樓市 還看息口經濟
近年來,本港經濟下滑,股市樓市持續不振,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今年2月住宅樓價跌至2016年年底以來新低,與2021年最高峰期比較,累跌24%。
筆者贊同財政司司長果斷地一次過撤銷樓市辣招,雖然已經來得有點遲,但「遲到好過無到」。樓市在目前利息水平、本地經濟不振、地緣政治緊張的情況下,相關措施根本已完全不合時宜。然而筆者認為,單憑撤銷辣招不足以讓香港地產市場恢復暢旺,有幾大因素,使香港地產市場在中短期未能看好。
首先,利息高企下,借貸成本高昂。本來預期美國利息在今年開始回落,然而聯儲局最新聲明預期減息周期要本年較後時間才開始,香港因為在前一段時間沒有跟足美國加息步伐,因此預料起碼要到年底才開始緩慢減息,而高息環境不利樓市是經濟學原理。
其次,本地經濟持續不振始終是影響樓市的基本面。本港經濟各個層面在疫情後表現不佳,金融市場成交萎縮,恒生指數創多年新低,有礙市場氣氛;加上地緣政治緊張,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商業中心地位遇到全新挑戰;疫情後期香港通關較遲,旅遊、會展和商貿活動復甦失卻先機,加上本地消費因來自內地和外國的競爭,生活模式轉變和人口外移等,使零售、餐飲、娛樂業等客人嚴重流失。很多企業在經營環境困難下縮細規模或減慢投資,打工仔收入減少,樓市要在這種經濟環境下向好是很困難。
續提供足夠供應 防炒風再起
再者,市場上新盤供應充裕,房屋局最新數字顯示,未來3至4年間可供應的一手私人住宅單位大約10.9萬伙,創有紀錄以來最多。截至2023年12月底現樓貨尾2.03萬伙。
筆者認為,樓市對香港整體社會而言,是一把雙面刃,向好時既可製造財富效應帶動社會氣氛熾熱,拉動整體經濟和令不少周邊行業興旺,同時賣地收益和樓宇印花稅也是庫房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另一方面香港樓價始終依然令不少市民難以負擔,影響年輕人的上進慾望和在社會發展中獲得幸福感和歸屬感。如果樓價得以稍為回落,使更多人比較容易「上車」,對香港的長治久安也有積極作用。
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需要拿捏得甚為精準,盡量平衡各方利益。香港是自由開放的經濟體,讓樓市保持穩定健康運轉是政府應盡之責,既不應該過度干預市場,也不適宜好像十多年前刻意遏抑土地供應,導致政府土地儲備失衡。筆者覺得現在是一個好時機,扭轉樓市過去一段長時間各樣歪風和失衡,應繼續讓市場有足夠供應,以確保有能力的年輕人能夠置業,新來港的大量專才能夠定居,同時政府應緊密檢視市場情況,慎防炒風再起。讓每一個市民安居樂業,是政府責任,也是中央和香港社會的期望。
撰文 : 何敬康 立法會議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