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4, 2024 星期六 大雨 24° 95% 雷暴警告 山泥傾瀉警告 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吳希文:新田科技城 不要為后海灣徒添傷痕

2024-03-15    明報
【明報文章】新田科技城將迎來兩個關鍵時刻:一方面,新田科技城的規劃圖則正收集公眾意見至5月8日;另一方面,其環評報告在3月2日已完成一個月的公眾諮詢,環境諮詢委員會即將在3月18日討論環評報告。 現實是發展局建議的最終發展規模,與去年5月時諮詢公眾的方案幾乎一模一樣,面積近90公頃的魚塘仍需填平,影響近247公頃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土地,是繼1987年開發天水圍之後,最大規模的填塘發展工程。這片位於大灣區獨有的國際級珍貴濕地,以至「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內必不可少的中途補給站,正面對前所未有的發展威脅。 無論是城規圖則還是環評報告,都強調將來會設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補償新田科技城對濕地及漁業的損失。 補償先於避免 不符國際及本地要求 國際間就生態補償的機制,並非新鮮事。世界銀行、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針對如何補償/抵消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offset)損失,都有制定指引,目標不單是達至無淨損失(no-net-loss),更好的是淨增長(net-gain)。然而這些指引背後都堅守一套原則,按其優次分別是避免(avoidance)、減低(minimizing)、補償(compensation)。 回望新田科技城方案,去年5月公布至今沒有重大改動,而環評報告如何符合「避免」的原則卻避重就輕,強調會避開拉姆薩爾濕地、米埔村鷺鳥林、米埔隴村的核心部分、彭龍地的林地,卻偏偏避不開新田的魚塘。 沒有充分證明已用盡一切工夫避開重大的生態影響,然後直接跳到以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作為補償。這種做法不但與國際做法背道而馳,也未必符合本地環評制度下,緩解重要生境及野生生物影響的一般要求。 保育公園細節欠奉 生態補償成疑 有關生態補償的安排,以往如落馬洲支線涉及建立補償濕地的發展項目,又或者如豐樂圍、和生圍、攸美新村一類,涉及在私人住宅項目內建立濕地護理或修復區,一些保育細節,特別是生境管理計劃(habitat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plan)及長遠的財務安排,都已在環評報告的階段公布。類似資料在現時的環評報告中一律欠奉,如何像發展局所言,利用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補償生態損失,是極大的疑問。 另外,報告內涉及一些比較複雜、技術層面的問題。例如為何只用4種指定鳥類去評估需補償的生態功能,卻沒有包括以附近鷺鳥林棲息為主的小白鷺、池鷺,以及魚塘內的鴨;為何可參考未啟動的豐樂圍項目,歸納出「生態功能可提升45%」;填塘核心地帶的雀鳥飛行路線,為何未有在環評報告內顯示;其中一條只有闊300米、位於落馬洲管制站及河套的雀鳥飛行廊道,無論是內裏及毗鄰分別高35和105米(主水平基準以上)的樓宇,為何已能夠確保對雀鳥的干擾減至最低;預留給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全球近危物種歐亞水獺的唯一生態廊道是否合適等。當中不少資料也關乎報告是否符合環評《技術備忘錄》及《研究概要》,故此也極需合理地交代。 留住本港優勢 向世界展現獨特環境資源 什麼環評、城規這些很複雜的用語,令人難以進入新田科技城發展的焦點。或許試試聽聽一名城規會委員,在2月23日一個會議上向政府團隊的一段發言: 「是否一定要『封咗個塘』呢?愈講就愈覺得不需要,只不過知道因為要『搵地』,又知道大家好趕急,但這是否最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標準,除了國際創科中心要『交到貨』之外,真正交到一個香港人會好自豪?濕地保育公園呢?」,「我們的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咁靚』,是否一定要破壞它們,然後在那兒建幾隻好靚的『金蛋』(作者按:科技園地標)呢?我知道已做了很多工夫、研究,好似『唔用唔得,唔填唔得』,但愈看就愈覺得『好嘥』。」 疫後的香港,經常提到要重返世界舞台。我們更應該留住自己的優勢,向世界展現我們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不要為后海灣魚塘濕地徒添一道傷痕。 作者是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 [吳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