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2, 2024 星期日 間有陽光 30° 72%

未來5載 千億發債照大花筒 財赤黑洞後患無窮

庫房缺錢 仍堅持北部都會基建 香港經濟不景,資產市場恢復緩慢。新一份預算案指上個財政年度財赤高達1,016億元,較原先預測的544億元超出近一倍,預測2024/2025年度財赤亦達480億元,直至2025/2026年度才會出現63億元的盈餘。在財赤高企下,政府仍然大花筒,不惜在未來5年發債,最多每年可發950億至1,350億債券,用作推動基建發展北部都會區。有議員指以發債當收入,憂扣除發債金額仍有千億元財赤,結構性財赤的風險未消除。同時,外界質疑政府連續8年估錯數,政府卻辯稱去年財赤較預測多,因賣地急降。 上年度赤字1016億 在過去5年僅在2021/2022年度出現財政盈餘,但財赤卻拾級而上,由2019/2020年度的106億元,急增至2022/2023年度的1,883億元。政府預測在2023/2024年度財赤回落降至544億元,但實際上財赤高達1,016億元,較預測高出571億元;財政儲備只剩7,331億元。 政府早已放風指2024/2025年度無可避免出現財赤,新一份預測財赤為480億元,直至2025/2026年度才出現63億元盈餘,隨後3年均有盈餘,分別是328億元、427億元及651億元,財政儲備亦逐步增加,2028/2029年預測達8,322億元。 死撐債務佔比屬低水平 在千億財赤下,政府大舉發債。政府指2024/2025財政年度將會發債1,200億元,當中零售債券佔700億元,包括銀色零售債券500億元,零售綠色債券及基礎建設債券200億元,又指「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已審視有序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並計劃在未來5年,每年發債約950億至1,350億元,推動北都及其他項目。政府又指基建的推展不但投資未來,亦對經濟民生有所裨益,政府將按緩急先後繼續推進發展項目,當中包括在北部都會區的土地平整及基礎建設等工程項目。 財金官員解釋指「基礎建設債券計劃」,為基建項目融資,讓惠及經濟民生的項目早日落成,連同去年預算案建議將「政府綠色債券計劃」涵蓋範疇擴大至可持續金融項目,兩項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限將訂為5,000億元。他又預計在2024/2025年度及2028至2029年度期間,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將介乎約9%至13%,遠低於大部分其他先進經濟體。 被問及有人質疑政府連續8年幾乎每年估錯數,政府回應稱,2023/24年的赤字約1,016億元,較去年估算多500億元,主要因去年資產市場十分差,因此賣地收入急劇下降,印花稅亦隨之下降,但政府指經濟增長估算和真正的結果接近。被問及現時是否屬於結構性財赤時,政府指過去數年因為疫情,導致開支大增,而今屆政府上任後第一年已把開支壓縮約10%,而收入和支出要恢復平衡,並不能一蹴而就,透過不同措施逐步收窄赤字。 發債當收入 自欺欺人 對於為何認為2027/2028年盈餘能夠恢復水平,以及會否擴闊稅基及稅種時,政府指投資收益在2024/2025年度較高是因為把之前在未來基金所賺取的款項撥入,往後每年會維持300億至400億元,而開支由24%減至20%,而收入則由20%增加至22%,逐步收窄赤字,令最後能夠平衡預算,亦避免造成對工商業及市民的負擔。 對於政府計劃大舉發債,議員洪雯坦言要回到收支平衡其中一個前提為每年發債950至1,350億,發債收入佔本港GDP 9%至13%,但她認為以發債當收入,一旦扣除發債金額,事實上仍有千億財赤,雖然對未來的收支平衡持審慎樂觀態度,但相信結構性財赤的風險未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