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17, 2024 星期一 間有陽光 幾陣驟雨 31° 76%

社評:推地步伐可調節 造地賣地不能停

2024-01-05    明報
【明報社評】政府公布新一季賣地計劃,只得一幅元朗工業用地,未有推出商住用地。本港經濟疲弱樓市不振,發展商投地意欲大減。政府與「一鐵一局」(港鐵及市建局)去年就多個商住項目招標,均以流標收場,與此同時,政府亦不能賤賣土地,推地步伐有所調整,可以理解,惟絕不能全面停止造地賣地。土地供應必須由政府主導,為了減少流標,當局推地時,可以容許地皮發展有較大彈性,然而為了本港長遠發展,政府一定要堅持造地賣地,萬萬不能重蹈當年勾地制度的覆轍,將土地供應主導權拱手讓給私人發展商。 土地供應須政府主導 不能拱手讓予發展商 環球經濟不景,內地增長放緩。高息環境下,本港樓市受壓,差估署樓價指數連跌7個月,跌至近6年半低位。大型發展商本來就有不少土地儲備及貨尾單位積存在手,樓市疲弱加上建屋成本增加,發展商投地意欲自然亦大降。2023年是本港賣地出現最多流標次數的一年,政府與「一鐵一局」合共推出12幅土地招標,當中一半流標,部分項目更屬「零入標」。即使個別項目有發展商中標,但成交價都偏低。以最近大嶼山長沙東涌道一幅住宅地為例,當局只接獲一份標書,發展商最終以2億多元投得地皮,中標價不僅為市場預期下限,論每呎樓面地價,亦遠比毗鄰一幅2019年初成交的地皮為低。 賣地成績不理想,直接影響政府庫房收入。去年政府推出7幅住宅用地及1幅商業地,僅得5幅售出,賣地收入合共134億元,按年下跌逾五成,是2010年恢復賣地後相關收入最少的一年。另外,發展商補地價意欲亦不高,全年補地價金額不足200億元,未及前年一半。政府土地相關收入遠遜預期,財政赤字大有可能超過1000億元。 2023/24財政年度進入最後一個季度,政府昨天公布新一季賣地計劃,商住用地皆欠奉,只得元朗一幅工業用地。發展局長甯漢豪表示,今季不主動賣住宅地,乃是考慮到首3季不同來源住宅用地供應,合共可提供7960個單位,連同本季度的3570個單位,已經相當接近整個財政年度的預期供應目標,加上近月投地氣氛淡靜,政府認為不推住宅地是合適做法。至於商業用地,甯漢豪表示目前商業樓面空置率仍處於高位,當局既要考慮未來發展需要,亦要考慮當下商業地投標意欲不高的現實。 土地是重要資源,政府當然不可以賤賣,市况欠佳下政府若勉強推地,結果也只會頻頻流標,進一步影響市場氣氛。以商業地為例,金鐘廊重建項目,原本是今個財年賣地計劃的重頭戲,去年初市場估值高達225億元,然而當下商廈市道低迷,甲級寫字樓空置率高達13%,政府決定押後推出這幅「地王級」商業用地,亦屬合理。政府推地不可能不考慮市况,然而經濟起落有其周期,地皮發展需時多年,若等到經濟好轉才推地,屆時就可能不夠商業樓面使用。當局可以因應市况調節推地步伐,然而政府一定要牢牢握住土地供應主導權,絕不能重走全面停止賣地造地的歧途。 回歸後,特區政府曾先後於1998年及2002年宣布暫停賣地,為期分別是9個月及12個月。及至2004年,政府恢復賣地,但不再主動推地,而是全面採用勾地機制,實際就是讓香港土地供應主導權,拱手讓給私人發展商,直至2010年為止。這7年間,政府既不造地,又沒有主動賣地,發展商勾地申請也少之又少,結果是土地房屋供應出現嚴重斷層,樓價暴升,遺禍深遠。過去一年樓市表現雖然疲弱,但跟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又或本世紀初樓市大崩潰時期相比,明顯不能相提並論,看不到有暫停賣地的需要。勾地制度2013年正式取消,近期又有意見主張恢復此一安排,政府必須認清什麼是社會整體利益,萬萬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 香港經濟發展雖然面對不少逆風,但為了改善居住問題「告別劏房」、推動經濟升級轉型、促進創科發展,依然需要致力增加土地房屋供應。北部都會區6幅地皮,政府與發展商未能就補地價問題達成協議,當局就應該果斷進場收地。政府造地必須持之以恆,也不能隨便叫停賣地。當局若擔心流標,可以因應不同地皮的情况,提供更大發展彈性。 地皮發展增彈性 靈活吸引發展商 去年初,市建局推出觀塘市中心第4、5區旗艦級大型商業項目,只收到一份標書,最終流標收場。事後市建局方面提出,可以將項目改為商住發展,一些發展商對此似乎亦感興趣。近年政府推地,有時會附加較多條件,例如中標發展商必須興建院舍等政府設施等。這種綑綁式地皮發展,在一些情况下確有可能影響發展商入標意欲,當局可以視乎需要,適度「鬆綁」一下。另外,一些新發展區規模宏大,投資金額高,回報年期長,基建也不足,發展商裹足不前,政府可以考慮將地皮拆細推出,降低投資成本,同時在基建方面加強配合。總而言之,政府必須緊抓土地供應主導權,在此大前提之下,可以採取一些靈活變通的方法,盡力吸引發展商入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