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5
經濟日報
近年賣地收入佔政府財政約2成,隨着地價下跌,今個財政年度賣地收入恐怕跌破10年新低,加劇政府財赤,亦令未來需要上馬的大型基建計劃增添壓力。
本財年賣地收入 暫不足百億
賣地收入屬於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僅次於利得稅及印花稅,屬於3大收入來源之一。以過去10年為例,平均每年有18%的財政收入來自賣地及補地價等,部分年份更高達2成以上,其中2017/18年度財政收入約6,200億元,其中接近1,650億元來自賣地,比例高達27%。
不過,賣地收入相當波動,今個財政年度截至昨日賣地收入不足百億元,市場預測最終全年度或只得300億至400億元,不但有機會創2009/10年度以來、14年新低,亦相較政府預測850億元收入大減。
而按照政府預算,賣地收入約佔今年度財政收入13%。當賣地成績不如預期,政府要在利得稅、薪俸稅等渠道,補充財政缺口並不容易,有機會令原本預期544億元的財赤進一步增加。事實上,未來幾年賣地收入恐怕亦不容易恢復至過往上千億元的光景,一方面政府將公私營房屋比例調整為七三比,推售的私樓土地相對減少。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有賴中環新海濱、西九高鐵站上蓋等地價高達400億至500億元貴重地王推出,惟這些重量級地王已經變得買少見少。同時,隨着樓價下跌、息口高企,發展商投地變得審慎,地價要恢復至過去幾年高峰期,仍然漫漫路長。
在賣地收入減少的同時,政府未來幾年卻有不少開支,除了大量公營房屋興建外,北部都會區多個新發展區亦落實上馬,再加上造價5,800億元的明日大嶼,相信當局需要在賣地以外開拓更多財政收入來源。
作者:余敏欽
責任編輯:黃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