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4, 2024 星期六 大雨 24° 94% 雷暴警告 山泥傾瀉警告 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阮穎嫻:輸出公屋老人到大灣區 騰出單位給年輕勞動者

2023-09-12    明報
【明報文章】近來政府及社會不停推動討論夜經濟、搞夜市,希望帶旺香港。其中一個重點是十一國慶長周末,需要搞得有聲有色,所以得出了「香港夜繽紛」。但有些商界人士已表明,因為上次七一已被「揼心口」提供優惠,今次不會「落疊」。而且夜經濟關乎的,不是短期的經濟蓬勃,而是長期而穩定的需求和消費。 夜經濟不振,其中一個經常被提出的解釋是行為模式改變;第二個解釋是多人移民。雖說走了部分人,但我認為本港居住環境依然太過擠迫。這當然取決於地區,惟出街接踵摩肩、人撞人,行人路被擠得水泄不通經常發生;就算非繁忙時間,地鐵、巴士亦人山人海,令人不舒服。這就是香港的生活模式。 雖然香港仍然人太多,但人口老化,老人家佔比愈來愈高,缺乏活力。老年人口問題是缺乏消費力——因為知道沒有收入,又不知道自己活到幾多歲,所以慳住使。這種風險,稱為長壽風險(longevity risk)。有做中環會所的朋友說,那些70歲老人就算做了會所會員,每餐飯200多元都會嫌貴;那些已經不是基層老人,而是有會籍的「尊貴」老人;因此比較喜歡做年輕人生意,一來有長遠發展,二來位位消費500蚊以上,又會開酒飲,有利生意。根據高盛報告,年輕人是重要的消費族群,35歲以下年齡層佔奢侈品支出五分之三。 有生產力者得更多資源 有利增城市活力 旅行時去一些日本鄉郊地方,例如德島,成條商店街得3間商舖營業,賣的是老人服飾,街上行走的都是銀髮族,整個地區沒有經濟活力。大家可能認為這種蕭條狀况不會在香港發生,但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香港會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屆時逾四成人口為65歲或以上。行政會議成員張宇人說「爺孫夜蒲」,那是他個人意見,不代表其他老人。香港近來收的移民,年輕的待幾年就當香港是跳板去外國;留在香港的老人,根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75%都在領政府福利;撇除生果金,仍有約54%。社會生產力下降,經濟怎會好。 去年我在港大經管學院《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2》提出一個建議(註1),我認為應鼓勵香港公屋老人在大灣區養老,騰出寶貴的公屋位置給年輕人及年輕家庭落地生根,好好打拼。這樣就可以在不將香港變擠迫的情况下改善經濟。 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2021至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為香港解決人口老化問題提供了新契機。在大灣區內,香港與廣東省9個城市將進一步融合。將生產力低的老人送上大灣區生活,讓有生產力的人得到更多資源,將有利提高城市平均活力。 近來多了在大灣區生活的討論,說大灣區生活指數較低,尤其適合低收入者,以較低消費享受較高生活質素,有些人不介意長距離來回上班。這是大勢所趨,那是他們個人的消費選擇。當香港愈來愈似中國內地,就失去了在香港生活的意義。但公屋是公共資源,公屋住戶的問題是,因為公屋在香港,所以才留在香港;有些則已經回到大灣區,當公屋單位是度假屋,單位使用率甚低,卻仍然霸着公屋。很多需要在港生活的低收入家庭,卻輪不到公屋。 以下用數據看有幾多公屋居民較接受搬到大灣區。分析人口樣本是用2016年人口普查,不用2021年數據的原因是疫情影響就業及人口流動。在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樣本中,有1.3%的在職公屋租戶成員在中國大陸和澳門工作,另外2.3%在公屋居住的學生於這兩地接受教育;在總租戶中,有1.9%公屋居民於過去5年從中國大陸和澳門遷移到香港,而有13%公屋居民在港居住不超過10年;在2016年6月30日凌晨3點的點算時刻,有3%公屋租戶表示他們當時身處中國大陸或澳門。 如果有1%公屋租戶希望移居大灣區,將可騰出約8500個公屋單位;如果是2%,則有1.7萬個公屋單位。這些數字相當於幾個公共屋邨的單位總數。 此外,近半數公屋租戶並非在職或在學,或沒有固定的工作或學習地點。這些家庭可能根本不需要在港生活。因此他們可以移居大灣區,騰出公屋單位給高生產力和高技能的在職者。 大灣區可設「銀髮邨」 老人選擇居住地時,安老和健康護理是重要的考慮因素。香港目前面對護理員短缺、租金昂貴、安老服務收費高昂等問題,導致安老院環境擠迫、服務質素欠佳,不利精神健康。 大灣區在安老服務方面也許有優勢。以珠海為例,近年已發展成為優質退休區,醫療保健業蓬勃發展。大灣區安老院每月收費約2000至6000元人民幣(註2),遠低於本港私營安老院。 香港地貴、人工貴,老人護理屬厭惡性質行業,需輸入外勞,但人手密集,服務又貴又差。如果香港因缺乏生產要素而無法提供此等服務和環境,在大灣區設立「銀髮邨」,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根據本港2021年人口普查,60歲或以上人口約佔公屋人口的31%,22%公屋居民是退休人士,他們遷往大灣區也許能改善退休生活。騰出的公屋單位,則可重新分配給本港勞動人口。 輸入人才可替代老人消費 助促進經濟 勞動人口有了廉價住屋,不用住貴租劏房,改善生活,又可以儲到錢;儲到錢自然會消費,生兒育女,建立家庭。有了資源及空間,家庭暴力冀能減少,亦可減少窮人子女「輸在起跑線」的問題。 老人得到價廉物美舒適的大灣區生活,又不佔用本港公屋,不會在繁忙時間佔用交通工具空間影響上班一族,不會佔用快餐店座位但不消費,不會用到香港已經相當緊絀的社區服務例如社工、醫療、區議員及關愛隊。事實上,老人本身就較融入大灣區、喜歡到大灣區消費,他們連淘寶都會特意上深圳攞貨。 至於損失那部分老人消費,可以被輸入人才替代。例如香港政府自去年12月實施一系列「搶人才」計劃,截至今年6月底,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10萬宗申請,約6.1萬宗已獲入境處批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接獲逾3.6萬宗申請,約2.6萬宗獲批。輸入優秀人才可提高生產力,也有助促進經濟。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阮穎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