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
1.內地3部門聯合推動落實購買首套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政策措施,有待地方政府出台。
2.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上周意外未降,加上官媒強調「房住不炒」須長期堅持,內房板塊又大跌。
3.對比2014年樓市放寬周期,要出台棚改貨幣化才能刺激後續住房需求。
內房板塊8月壞消息接二連三,最重要的固然是碧桂園(02007)陷入快將債務違約的倒計時,另外中央政府尚未展示出對援助房地產的積極決心,也令板塊氣氛陷入谷底。券商最新分析,地方層面的鬆綁政策已不足夠,內房需要有如2014年「棚改貨幣化」級數的大規模刺激政策,才能盤活潛在的購房需求以及重振市場信心。
洪灝:購房需求很可能只是推遲
內地最新房地產數據進一步疲弱。1至7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額70,450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倒退1.5%,是年內首次轉負;單計7月,商品房銷售額跌幅高達19%。另一方面,1至7月份房屋新開工面積56,969萬平方米,按年下降24.5%。單計7月則為按年跌26%。
大和更新其追蹤城市的高頻數據,在8月的頭三個星期售出的商品房銷售面積按月再跌9%,按年續降34%。二手房銷售顯得更具彈性,同期的銷售面積僅按年跌4%。該行認為住宅銷售疲軟的原因包括:
1.購房者對自身財務狀況缺乏安全感;
2.對房價前景的疲弱預期;
3.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
摩根大通認為,房地產仍然是內地最大的經濟下行風險。房地產自4月以來已失去增長動能,而碧桂園爆雷且影響蔓延至影子銀行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則使情況惡化。該行料內地樓市呈「W型衰退」,即經歷第一季短暫反彈後繼續下滑,預計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將下降8.2%,商品房銷售額將下降10%,房屋新開工面積將下降25%,土地銷售額將下降20%。
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就認為要客觀地分析內地房地產數據。他指出,盡管整個房地產行業普遍疲軟,但國企內房表現良好,在7月錄得強勁的銷售增長(見表):「如果正如某些專家所言,房地產需求已經消失,那麼為什麼人們仍然從國資背景的企業買房?難道房地產的需求只與開發商的所有制有關?顯然,人們對於『爛尾樓』依然憂心忡忡。」
配合二手房價格下跌,租金卻在上漲的觀察,洪灝認為「這表明人們正在推遲買房決策,選擇租房。如是,住房需求很可能只是被延宕,而非消失。」不過他亦提醒,中國私人部門的負債比率現在約為GDP的150%,與1993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的頂峰水平相似,「這是一個需要舉國傾注全力的重要拐點。」
既然內地仍然存在一定的購房需求,那接下來就要靠中央出台政策來激活這些需求,使資金流入樓市來解內房燃眉之急。
房貸利率已極低 再減無助需求
市場原本期待人民銀行會下調2019年起與房貸利率掛勾的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從而減低入市成本,但上周一5年期LPR意外不變,令市場失望。
當然,這不代表貨幣政策不出手,畢竟人民銀行已表示貨幣政策應確保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8月25日,據新華社消息,住建部、人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關於優化個人住房貸款中住房套數認定標準的通知》,推動落實購買首套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政策措施。通知明確,此項政策作為政策工具,納入「一城一策」工具箱,供城市自主選用。但要留意,《通知》只是叫地方政府可以推行「認房不用認貸」,既未落地,也不是全國通行,後續要留意哪些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有否把政策落地。
摩根大通提出,內地首套房貸款利率過去一年已明顯低於5年期LPR,踏入第三季更跌穿4厘(見圖一),但房地產數據仍毫無起色,足證減房貸利率無助提振需求。不過高盛指出,信心仍然是經濟恢復的關鍵,而LPR意外不變有可能損害市場信心,因為投資者或會解讀為中央即使是適度的政策刺激也扣住不願出台。
參照15年周期 內房要派錢式救市
自2022年3月,鄭州成為首個樓市鬆綁的2線城市以來,內地已經進入超過1年的政策寬鬆期,但樓市只在2023年第一季因解封及基數效應而出現小陽春,不改整體萎縮趨勢(見圖二)。摩根大通就指,鬆綁政策有助於穩定市場情緒,但只靠鬆綁無法帶來實質性的銷售恢復。該行認為,帶動居民買樓的2個更重要因素是:
1.預期樓價上升,當刻入市不會迎來損失;
2.對就業、收入前景有信心,即有能力供樓。
要居民有就業、有收入供樓,需要中國整體經濟回暖,更要着力的是財政政策;要居民預期樓價上升,其實就和任何其他資產一樣,要有得炒、炒得起。
摩根大通拿出2014至2015年,上一個政策寬鬆期作比較(見圖三),可見2014年也有城市減辣但全國樓市依然疲軟,直到2015年開始「棚改貨幣化」才明顯改善。該行指出,2015年商品房銷售面積按年增長7%,若剔走棚改貨幣化帶來的利好就變成倒跌2%。同時棚改貨幣化創造不少新的購房需求,推動房價增長並激起市場情緒,進而帶來了2016年和2017年的熾熱樓市。
「棚改貨幣化」之所以有效救市,原因有二:
一、棚改會拆舊樓,一定會製造出買樓剛需;
二、更重要的是「貨幣化」,賠現錢畀受影響戶買新樓,那麼他們可以選擇自己補貼多少來買間更靚的樓,改善生活環境,最終吸引更多民間資金流入樓市,激活房地產市場。
今年7月底中央提出「城中村改造」,唯效力不可與棚改貨幣化同日而語。首先,是次城中村改造限定於超大特大城市,且不允許大拆大建,不拆樓自然不能強硬製造買樓剛需;而且沒有「貨幣化」,根本無法撬動居民資本。
最後回歸一個問題:今次內地樓市能否如上一個政策寬鬆期,最終催谷銷售重拾正增長?摩根大通點出本輪周期的4點不同,本欄按此略加補充,讀者可自行得出結論:
1.政府對打擊投機行為表態更強烈。內地官方媒體《經濟日報》上周發表文章指,「房住不炒」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一項總原則,不應也不會改變,須長期堅持;
2.超過40%的內房開發商出現債務違約;
3.就業、收入前景更加疲弱。內地7月經濟數據大規模遜預期後,已開始有券商料中國全年GDP增長不能「保5」,如野村預測為4.6%、瑞銀預測為4.8%;
4.「棚改貨幣化」恐難再度出現。這與第一點長期堅持「房住不炒」關聯。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
作者:陳煒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