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25, 2024 星期一 短暫陽光 有驟雨 22° 74%

社評:內地經濟形勢反覆 壯大民企不走老路

2023-07-24    明報
【明報文章】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的內地上半年經濟數據,大多差於市場預期,令外界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更趨悲觀,時近7月末,傳說中的強力刺激經濟政策仍未出台,更引發市場各種猜測。但當局近期動作頻頻,上周三推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簡稱《意見》),國務院總理李強和多個政府部門首腦密集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圓桌會等,聽取意見,受邀企業中很多亦是民企、個體工商戶。連串舉措顯示,當局在推出穩經濟、穩就業應急措施的同時,有意向市場釋放正面信息,對冲輿論的消極氣氛,提振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企的長期信心,用改革的組合措施而非單純「放水」手段來振興經濟。 增長放緩救市莫衷一是 挽民企信心在政策穩定 國家統計局上周一發布經濟「成績單」,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5.5%,其中第二季增長6.3%,均低於市場預期,青年失業率升至21%,進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車」增長皆告放緩,其中民間投資按年下跌0.2%,十分罕見。悲觀的預測認為,若下半年經濟延續目前趨勢,全年恐難達至5%的增長目標。近期,內地經濟學界對於未來的政策選項亦展開激辯,從仿效2008年4萬億「大放水」,到放開限購挽救樓市,從直接派錢,到以「一場高質量的經濟危機」「出清低效產能,促進優勝劣汰」,各種建議不一而足。但決策者的關注焦點,集中於提振民企信心上。 內地的民營經濟(包括民企與個體工商戶),貢獻了全國逾五成稅收、六成以上GDP、超過七成技術創新成果、八成以上就業職位、逾九成企業數量,其中創新成果和就業職位特別值得重視。由於民企在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比重較高,沒有民營經濟的復蘇就難有真正意義的經濟復蘇,並非誇張之語。 新發布的《意見》共涉及8個方面31條,包括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破除市場准入壁壘,清理規範行政審批、許可、備案等政務服務事項的前置條件和審批標準;強化反壟斷執法,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健全信用修復機制;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民企上市融資和再融資;完善拖欠帳款常態化預防和清理機制,鼓勵民企盤活存量資產回收資金;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鼓勵民營企業拓展海外業務,有序參與境外項目等。 遺憾的是,早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就曾發布過《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2020年又公布了《關於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內容都與今次《意見》大同小異。可見民企的信心低迷,既有受疫情打擊的近因,也有中央政策一直無法真正落實的遠因。而近年一些政策反覆多變,亦令民企無所適從,導致長期投資的信心低迷。 例如,內地互聯網平台的發展,儘管有種種弊端,卻是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發展的成果,催生了外賣、快遞、網約車、直播帶貨等新興行業,創造了數以千萬計的就業,但前兩年整頓平台經濟卻用力過猛,矯枉過正。本月中旬李強在與平台企業代表座談時,就以「成長的煩惱」將那一頁翻篇,為他們「平反」。而內地對校外補課、家教等教育培訓行業的封殺,對於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影響幾何,亦值得檢視反思。 短期推穩經濟措施 穩樓市不搞強刺激 民企的市場屬性,決定其更加關注投資回報,也更加關注政策的持續與穩定。所以,如果政策在一定時期內頻繁變化,缺乏連續性,必給民間投資造成極大困難。而《意見》所倡導的「堅持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正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終極目標,即取消在所有制上的所有標籤與歧視,保護市場經濟在獲取資源和競爭中的公平。現在來看,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注定是一項長期工作。 短期而言,當局推出了連串穩經濟措施,包括促進汽車和電子產品消費的若干措施,部署在超大特大城市推進「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乃至上月央行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10個基點等舉措,都屬於此類,其中城中村改造等還被視為定向穩定樓市和地價的做法。不過,汲取2016年樓市「漲價去庫存」的失敗教訓,中央無意改變「房住不炒」政策,不會重回全面放開限購、鼓勵炒樓的老路。到2020年,內地居民自置居所比率已達89.84%,遠超69%的全球平均水平,放開炒樓對整體經濟只是飲鴆止渴,弊大於利。 官方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仍是「總體看是保持平穩運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人民銀行負責人本月中曾表示,「金融數據的回升是比較明顯的,亮點較多,宏觀經濟運行也整體呈現回升向好態勢。」而本輪經濟低迷與以往原因不同,主要是信心和預期問題,強刺激亦未必奏效。內地有分析預料,隨各項政策措施落實,經濟在第四季應會走出目前的低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