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8
明報
【明報文章】面對勞動力短缺的瓶頸,立法會近期討論釋放本地潛在勞動力的議案。我認為,改變房屋政策,是當中的關鍵。
現時,政府集中資源、不計代價建公屋,但公屋之上的房屋階梯嚴重缺乏。夾心階層無資格輪候公屋、無能力購買私樓,可供他們選擇的夾心階層住屋(如居屋等)嚴重供不應求。很多時候,夾心階層的生活景况還不如公屋中的基層,不少人因此選擇向下流成為基層,躺平輪候公屋,自我限制收入,甚至不工作,一批勞動力故而鎖死在公屋輪候冊上。
但是,有議員建議提高輪候公屋的收入上限,並將更多土地資源用於建公屋,讓更多市民不用自我限制收入也能享受公屋。對此,我明確反對。公屋成本巨大,是社會給基層的福利,是最低安全網,是推動居民向上流動的踏腳石,不應該讓更多人來依賴這個福利。目前,公屋在香港所有房屋中所佔比例超過30%,全球最高,提高輪候公屋收入上限和公屋所佔比例,必然讓基層進一步膨脹,社會階層結構更趨劣質化。更重要的是,無論限制公屋輪候資格的那條線劃在哪裏,都必然有人是不符合資格的夾心階層;更多土地資源給了公屋,留給夾心階層的資源必然更少,選擇更少;私樓供應也必然減少,價格自然更高。結果就是,公屋居民更難走出公屋,而夾心階層更加辛苦,更多市民躺平等公屋,中產向下流。
我認為,應嚴格限制公屋比例繼續膨脹,投入更多資源為夾心階層建屋,在公屋之上搭建充足多樣的房屋台階,提供誘因,讓市民更願意通過努力工作來改善生活環境,鼓勵更多市民離開公屋向上流動,釋放鎖死在公屋中的勞動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