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21, 2024 星期二 微雨 24° 94%

社評:程序非失職擋箭牌 官僚苟且陋習須改

2023-07-07    明報
【明報社評】旺角道寶安大廈四天兩塌石屎批盪,屋宇署巡查馬虎,僅靠目測。署方的解說又是市民慣常聽到的那一套,簡言之就是有按程序辦事,若然有錯,也是制度的錯,現實是當局在兩度塌物後所採取的防護措施,早在首度出事後便應該採用,事件再一次突顯政府部門官僚僵化、敷衍塞責,有事就拿程序作擋箭牌。現屆政府強調提升執行力,施政要以結果為目標,必須扭轉官僚因循文化,破除苟且搪塞等陋習,否則再多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也只會流於形式主義,無助管治水平提升。 四日兩塌石屎 屋署巡查馬虎 旺角寶安大廈周日有簷篷連石屎墜下,事後屋宇署表示已派人到場視察,移除了外牆鬆脫物,整體樓宇結構沒有明顯危險。言猶在耳,寶安大廈周三又有批盪從同一單位外牆剝落。雖然兩次高空墜物事故,皆未釀成嚴重傷亡,可是屋宇署的處理,惹來不少批評。有立法會議員便質疑,署方周日檢查流程馬虎,未能防止高空墜物再發生。 屋宇署長回應稱,當日署方已盡「最大努力」,依照處理緊急個案的做法,即時移除鬆脫部分,又指在場同事「沒有經過訓練」,「很大膽與消防員一起」登上雲梯做檢查;對於未有及早發現部分批盪可能墜下,署長表示,出事簷篷位置高,較難仔細檢視,不排除同事未有察覺簷篷與上方的批盪連接位有微小裂縫,形容今次個案「比較少見」,署方「經一事長一智」,日後若有簷篷跌下,檢查時要確保附近批盪緊固,可能比一般緊急工程要行多一步,云云。 鬧市塌簷篷石屎,危及途人,同一地點四天兩次,更是不能接受,事情之所以發生,根本是人謀不臧,署方的解說未能服眾,反而突顯了官僚因循僵化等積弊。署方形容在場同事勇敢,未經訓練照上雲梯做檢查,可是市民看到的,卻是署方處理毫不專業,從來沒有設想過發生類似情况,檢查人員臨場唯有頂硬上。 出事大廈老化失修、強制驗樓通知遲遲未獲遵從,這些都是署方早已掌握的資料;首天塌簷篷石屎擊中貨車,全城注目,政府理應意識到事態嚴重,巡視檢查從嚴從緊,但署方墨守成規,按本子辦事,檢查全靠目測,移除明顯的鬆脫物便了事;第二次出事後,則以當日有跟足緊急個案既定程序作擋箭牌。問及應否用工具敲打牆身檢查,確保附近結構安全,屋宇署承認有關做法可以較仔細判斷情况,但署方沒有這指引,這「是一般維修工程需要做的事,在外牆搭棚才做」,「一般是容許業主安排」,言下之意似乎是敲牆檢查非署方「份內事」,業主和維修人員才是負責者。現在是高空墜石屎簷篷,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當局理應必須盡快詳細檢查,確保安全,可是市民未見政府部門急市民所急,官僚僵化推卸責任,倒是看得一清二楚。 第二次高空墜物後,屋宇署安排政府承建商在出事大廈16樓外牆,安裝棚架及防護網,移除有鬆脫危險的批盪。另外大廈法團的註冊檢驗人員及承建商亦到場跟進,按署方指示在大廈低層安裝斜棚,保障公眾安全。問題是這些措施,早在周日首次塌石屎後已經可以做,署方當時究竟是怎樣評估風險、為何沒有特事特辦馬上為之,有必要解釋交代。署方說「經一事長一智」,可幸是兩次墜物都沒有搞出人命,否則這個「長一智」的代價,將是無從彌補。 2020年,審計署發表報告,批評屋宇署強制檢樓歎慢板,估計要花20年才能處理完積壓的工作。報告還批評署方執法不力,沒有適時向未有遵從強制驗樓通知者發警告信或檢控。今次出事大廈,拖了9年仍未遵從通知完成修葺,署方這3年來改進了多少,惹人懷疑。事實上,歷來審計署揭露不同政府部門缺失,屋宇署經常「榜上有名」。由樓宇消防安全、僭建執法行動、處理違例招牌,屋宇署多次成為審計報告批評對象,批評內容也往往如出一轍,諸如巡查、執法及檢控進度未如理想,資料檔案管理混亂,發出的各類法定指示和通知遵從率低,部分個案拖延多年仍沒有執法等。當相似問題反覆出現,政府實有必要深入了解,病根在哪裏。 意見接受態度照舊 妨礙提升管治水平 當然,官僚僵化敷衍塞責,可不止是一兩個政府部門的問題。8年前的鉛水事件,經過一輪調查,政府的結論一言蔽之就是「制度有錯、官員無錯」。政府施政為民,制度存在目的是令工作更有條理更暢順,而不是出事後拿來作擋箭牌。就算問題的出現確實跟制度缺失有關,但制訂制度的是人,若公職人員盡職盡責,做事多以結果為目標,無論是制度缺失,還是潛在問題及風險,其實都有機會及早發現並糾正,真正礙事的,其實是官僚因循文化,以及少做少錯、多做多錯的心態。政府提升管治水平,制訂KPI雖有幫助,但更重要是去除官僚陋習。意見接受態度照舊,一遇批評就說打擊士氣,可不是政府部門和公僕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