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25, 2024 星期一 微雨 22° 78%

社評:廣東公布發展規劃藍圖 特區政府研判要新思維

2023-06-05    明報
【明報社評】廣東省上月底公布《高質量發展意見書》,詳細指明未來幾年發展的方向藍圖及時間表,雖然內容基本上重申「十四五」規劃的重點,但其中提到「三年工程瞄準兩年幹」的要求,明顯是要追回受疫情影響的時間損失。該意見書開宗明義表明廣東高質量發展要以建設大灣區為綱,但畢竟不是建設大灣區的專門論述,雖然如此,由於大灣區以至廣東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切入點,特區政府應該對此意見書深入研判,抓準香港可以「借大灣區東風」的共同發展項目與規劃,共謀對策,共享成果。 高質量發展縮小差異 灣區建設標誌性成果 內地解決了脫貧問題,新的發展目標是共同富裕,但這個長遠目標達成之前,有各種不均衡的問題需要解決,諸如地區發展步伐差異、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差異、不同群體勞動報酬收入差異、發展速度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等等,縮小差異和解決矛盾的理念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表述,在中共十九大和二十大的報告都有所強調。廣東省此番重點提出高質量發展意見書,實質上是響應全國的發展方向與方針。 33條意見的首4條放在「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足見廣東省對實施大灣區國家策略的重視,當中提到科技走廊、灣區通工程等,目前已經有各種措施逐步落實,而表示要「健全規劃政策實施體系,建立重點項目清單及建設保障機制,確保每年有一批可見可知可感的標誌性成果」,則是新穎的提法,希望廣東省對此能夠增加透明度,公布承諾清單內容,方便監督執行進度,檢查標誌性成果是否確實是「可見可知可感」。此外,有一個令人費解的地方,在提到推進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設的一段,表明支持橫琴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但在提及前海與南沙的發展規劃時,卻沒有表明是否有促進跟香港合作的方向,在提到「增強廣州、深圳核心引擎功能」時,也沒有提到這個引擎作用可以在帶動香港發展的功能。 廣東省高質量發展意見書的提法,香港特區政府應該深入研判,其中有兩點應該關注,一是廣東省梯次發展的格局,二是能為香港帶來機遇的重點項目與工程。 廣東省規劃5個都市圈,覆蓋佛山、肇慶和清遠的廣州都市圈,將東莞和惠州劃入深圳都市圈,還有珠江西岸、潮汕和茂名湛江的其他3個都市圈。劃清地盤範圍的作用,成為都市圈龍頭發展輻射的方向,幫扶機制的責任,也是產業佈局與轉移的方向。廣東省要推動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新增若干個萬億元級的產業集群,這些佈局,都是按照都市圈的梯次發展格局來規劃的。這個梯次發展的格局,關係到產業園區的分佈、產業轉移方向、中小型企業培育工程等等發展方向,其中規模產業轉股份制、企業上市、招商引資項目等,都是香港企業可以參與的機遇,而香港哪些企業可以瞄準哪個都市圈的哪一個梯次,特區政府應該有所研判,為企業提供適當的資訊。 發展20個萬億元產業 5個都市圈梯次發展 廣東省要發展百億元級的產業集群,強調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撐高質量發展,在教育方面,香港有3間大學已經在大灣區成立校區,還有兩間正在密鑼緊鼓進駐。目前實行和正在推廣的做法,打破過去強調獨立分校的思路,改為同一大學分別在大灣區與香港的不同校區,有利開展共同科研項目,共享研究經費,培養大灣區整體發展需要的人才,這是融入大灣區的正確方向,假以時日,科研成果和人才計劃共享將會走出一條新路。然而,這個香港的大學在大灣區的發展方向,跟廣東省的產業集群發展,以及「金融+高端產業」和「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的策略,如何能夠產生協同效應,值得關注。 廣東省規劃的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海洋牧場等產業集群,哪些需要香港的大學科研支撐,哪些是香港人才可以參與,哪些香港金融服務可以分一杯羹,都需要特區政府仔細研究,而且是屬於特區政府不同政策局的管轄範疇,特區政府要給出適切的參考資訊,不能依靠不同政策局各自提出,而是需要有統籌的協調研究、綜合分析,特別是牽涉到新技術、新模式應用場景的創新產業,並非現有一個政策局能夠全面覆蓋的。特區政府研判和解讀廣東省發展方向的方法與機制,也應該有所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因為3年疫情有所耽擱,廣東省高質量發展意見書提出要按照「三年工程瞄準兩年幹」的步伐來「追落後」。廣東省在規劃未來發展藍圖和時間表方面,有板有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百端待舉,透過大灣區融入是「就近取材」的方向,香港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大灣區是新賽道,香港企業如何進軍大灣區,年輕人在大灣區有何發展空間,都需要特區政府統籌研究並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