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四月 19, 2024 星期五 微雨 28° 76%

樓宇老化 續尋解套

香港舊樓老化情況日益嚴重,政府計劃透過放寬舊樓強拍門檻,希望加快舊樓重建步伐,但隨着有剩餘地積比率的舊樓地盤愈來愈少,除了強拍門檻之外,相信當局需要有一套策略應對。 有剩餘地積比舊樓 愈來愈少 唐榮日前出席一個地產業界飯局,席上就有一家發展商高層談及舊樓重建問題。他認為,當下舊樓收購重建遇到最大的難題,在於有潛在重建的舊樓地盤減少,若果收購得來的舊樓未用盡的地積比有限,對於私人發展商來說無利可圖,結果亦只有市建局有能力處理。 雖然政府計劃放寬舊樓強拍門檻,50年樓齡將由現時8成降低至7成,而樓齡達70年或以上則會降至6成。不過據該發展商認為,所能發揮幫助有限,最主要是時間上的幫助,部分早期以較低成本收購的地盤,有條件「併大」地盤重建,但對其他重建地盤,相信要等到樓市回升收購活動才恢復活躍。 例如,發展商展開舊樓收購要考慮能夠承擔的收購價,如果出價太低,小業主無辦法物色到條件相若的物業換樓,小業主亦難以接受,令到收購的出價每呎不達萬多元亦難成事,但在扣除收樓成本、建築成本之後,愈來愈接近賣樓價,若果所收購的地盤無額外新增樓面,收購難度將會大增。 事實上,隨着上世紀50、60年代的舊樓陸續重建,在70年代建成的舊樓,至今已經50年歷史,但他們大多數建築高度已經不如50、60年代舊樓那麼矮小,不少地積比率已經用盡,甚至部分地盤有「用爆」地積比率的現象。 最為人所認知的例子,相信是佐敦俗稱為「八文樓」的文華新村,至今樓齡約60年,據市建局早前指,當年興建採用的地積比率高達17.6倍,亦即是相較現時若果重建成商住地積比率9倍,不但無額外的樓面可以增加,甚至要縮減樓面,由現時3,286個住宅單位變成2,200個住宅單位。 所以市建局提出,轉移地積比率並且合併周邊的道路、文昌街公園等,擴大地盤面積,最終能夠興建6,500伙,令預算的重建計劃由蝕本300億元變成倒賺200億元。 舊區人口轉新區 舊樓待處理 雖然轉移地積比的模式對解決舊樓地盤用盡地積比率有一定幫助,但收購地盤規模亦會加大,收購複雜程度及時間增加,可能最終仍然只有數大型發展商參與。另一個方向,則是發展新發展區時候,將舊區人口轉移至新區,但過程中需要機制處理舊區的舊樓。 其實政府在推銷交椅洲人工島方案時,亦有提及「人工島可為受市區重建影響的住戶提供較接近市區的重置土地,推動較大規模的舊區重建」,但具體新區的土地怎樣連結起舊區的舊樓,當中的方案、機制會怎樣運作? 最後再次引用,2021年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報告提及的人口及樓宇「雙老化」,其中逾50年樓齡的私樓亦會由2018年約19.8萬,增加至2048年約85.4萬伙,而樓齡逾70年的單位更加由約1,000伙,增加至37.3萬伙。 撰文 : 唐榮 欄名 :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