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四月 24, 2024 星期三 微雨 25° 85%

專家樓評:銀行結餘減 不等同走資

2023-05-09    東方日報
偶爾聽到有人誤以為銀行體系結餘等同銀行持有貨幣數量。事實上,銀行體系結餘只是貨幣基礎的一部分,根據金融管理局定義,貨幣基礎還包括流通紙幣硬幣、負債證明書,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 銀行體系結餘是銀行於金管局所設戶口每日進行交收兌換後的餘下資金數目。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以美國為首的國家推動超寬鬆貨幣政策,游資充斥市場,多年來亦推高本港銀行體系結餘至千億元以上水平,高峰時期超過4,500億元。去年起利率正常化歷程下,結餘數字逐步跌穿千億元,以至最近低於500億元水平。 當銀行體系結餘減少,常聽到有關資金流走的說法,這說法對嗎?近年這情況較多出現在息率正常化歷程之間,當美息上調,本港息率未有跟上,港美息差逐步拉闊令套息誘因增加,美息較吸引下,市場上多了將港元換成美元,在聯繫匯率制度下,當港元供過於求,港匯跌至7.85港元兌一美元之弱方兌換保證水平,金管局便承接港元沽盤,銀行體系結餘從而減少,港息原則上亦因而回升,港匯亦返回兌換範圍正常水平。 然而,銀行體系結餘減少是否就是資金流走?其實上述所指的套息活動只是多了港元換成美元,至於資金是否流出香港,單看銀行體系結餘變化不等於全然反映資金已流走,要看的是港元換成美元後是否真的搬離香港銀行體系,還是仍然存放於本港銀行。 應注視本港存款總額變化 除銀行體系結餘,還可留意金管局提供的香港貨幣統計數字,尤其可注視銀行存款總額是否真的有較大變化,若套息交易活動增多,港元存款減少、美元存款增加但銀行總存款卻沒減少,即反映大額資金未有流出香港。 數字上看,本港銀行總存款額對比2021年銀行體系結餘處於4,500多億元高峰時期,確有出現減幅,然而,需留意的是,若數千億元屬於市場游資,當進入息率正常化時期,游資規模減少同步推使息率回升及邁向正常化亦屬應有階段。再看本港銀行總存款現約15.5萬億元,對比10年前水平增幅達82%,本港吸資能力實屬理想。 中原按揭董事總經理 王美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