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20, 2024 星期一 微雨 25° 92%

填咗先至算!

人工島填海繼續成為社會各界焦點,由中央支持、到議員取態、社會正反意見、到政府的執行細節等等,總結交椅洲人工島項目階段性公眾參與活動,在約7,800份公眾意見當中,約6成表示支持,項目絕對「惹火」。至於唐榮的態度是「填咗先至算!」未來要大量增加可即時使用的土地。 發展局近日回應議員的提問時,再提到人工島的重要性,根據《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最終報告,由2019至2048年,香港整體需要5,800至6,200公頃土地,減去3,200公頃已推展或較成熟的項目,仍需約2,600至3,000公頃土地。 《香港2030+》同時指出,在多管齊下和創造容量的方針下,政府在3,200公頃土地上,再物色一系列供地項目能在中至長期提供額外約4,100公頃土地,包括人工島的1,000公頃。換言之,2019至2048年間的總土地供應約為7,300公頃,較6,200公頃的需求上限多出1,000多公頃,不管要6,200或7,300公頃,交椅洲人工島1,000公頃已佔了當中約15%。 推動經濟發展 填海舉足輕重 由東大嶼填海、明日大嶼、演變至今天的交椅洲人工島,這個項目均是惹火焦點。唐榮找到立法會2019年底,資料研究組就亞洲5個選定沿海地區(香港、澳門、新加坡、深圳和大阪灣區)的填海歷史及其社會效益進行的研究,報告認為,有關地區的填海工程普遍被認為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舉足輕重。 5個選定地方的填海工程帶來的社會效益,首先填海土地已成為當地整體土地面積的顯著構成部分,當中澳門和新加坡尤以為甚(見表)。第二,部分填海土地用作興建新市鎮提供房屋,支持2000至18年期間的雙位數字人口增長。第三,部分填海土地用作發展策略性或基建項目(例如機場、港口、商業區及工業區),推動經濟發展。第四,在過去20年間的多項填海工程中,各地政府已加強回應社會的關注事項(如負面生態環境影響)。 香港自1842年開始填海,至今已有近180年的長遠歷史,累計填海造地7,051公頃,佔整體土地面積6%,支持社會經濟發展。以1970至90年代靠填海土地興建的6個新市鎮(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將軍澳和東涌)為例,它們現時共容納約280萬人口,佔全港人口逾三分之一。 澳門的填海土地高達2,130公頃,佔其整體土地面積65%。報告認為,若非這些填海土地,澳門難以達致今日的發展成就。填海創造大量土地,用作基建及旅遊發展(如國際機場、外港客運碼頭和路氹酒店群)。2000年代的填海工程,亦造就了跨境工業區及港珠澳大橋。澳門政府自2009年起推展另一項新計劃,填海開拓350公頃土地,以建造新市鎮,容納多達16.2萬人口(即現時人口的24%)。 新加坡的填海土地面積達14,270公頃,佔其整體土地面積20%,支持多個基建及經濟發展項目,當中包括樟宜機場、港口設施、裕廊島工業區及濱海灣區的新金融中心。當地政府已宣布在2010至30年間填海開拓5,600公頃新土地,以容納持續增長的人口、搬遷貨櫃碼頭,以及興建人工屏障以抵禦海平線上升。 香港未來能夠山不移、海不填嗎? 撰文 : 唐榮 欄名 : 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