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正致力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往主力上游研究的大學,在新型工業化發展角色更為積極主動。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接受本報專訪,透露科大已向政府倡議,選址將軍澳及清水灣的三幅用地建設「科大創新園」,有別於現時科學園、數碼港的管理模式,建議由大學牽頭,直接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科大亦正興建及規劃3座新教學大樓,分別發展生物科技、半導體等頂尖範疇。
▍記者梁子健 ▍
曾任科大工學院院長,現時負責科研及技術轉移發展策略的副校長鄭光廷在專訪透露,科大已向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提出,建設暫名為「香港科技大學創新園」的科學園區,初步已物色鄰近將軍澳工業邨,兩幅並不相連的土地,以及一幅鄰近科大清水灣校園的土地作選址。
拉近距離 將優勢最大化
他以清華大學的「清華科技園」為例,指創新園概念是撮合工業界專長與大學的科研優勢,「最重要是讓工業界與學校距離拉近,互相了解,他們知道市場需求,需要哪一方面科技,而學校則有科研能力。大灣區很多企業與科創人員,如果放在科大旁邊,可以發展這樣的園區」。
由大學成立公司參與管理
對於「科大創新園」日後管理模式,鄭光廷強調尚待商討,校方持開放態度,但強調「科大一定要有位置」,可參考清華科技園或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創新園的做法,由大學直接或成立附屬公司參與管理,「利用大學的科研能力,吸引高科技公司落戶,跟學校緊密合作,彼此推動科研」。
現時鄰近香港大學的數碼港,與中文大學旁的科學園,前者由政府全資擁有的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後者由法定機構科技園公司主理。鄭光廷認為,第三方管理者「只是房東或中介人,而非工業界或擁有科技者」,令進駐園區的業界與大學的關係僅為「鄰居」,雙方缺乏合作動力,難有協同效應,「這樣倒不如讓工業界來管,但又不能只給一家公司,誰來管理便有問題」。
鄭光廷指,科大領先的優勢領域涵蓋人工智能、機械人、物聯網、新材料技術、集成電路設計,健康科技、新能源等,科研成果的技術轉移可觀,每年申請約300項專利,而每年有80至90項專利獲企業與初創公司產業化,至今已培育逾1600家初創企業,包括9家獨角獸企業及7家上市公司,創造逾4000億元的經濟效益。
他相信科大具備條件,吸引高科技企業合作,「科大有這麼強的科研能力,在未來5至10年,對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可以扮演更重要角色。」
擴教研空間 擬建3座新大樓
為進一步擴展教學及研發空間,科大計畫興建3座新大樓,其中去年底動工的「李家誠創科大樓」,將設機械人、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可持續發展及健康科學等的實驗室,料2024至25年完工。鄭光廷指,另一座主要供生物科技研究用的新大樓,已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政府支持,待立法會審議撥款後動工,料最快2026年完工;至於第三座新大樓正進行初期規劃,計畫2028至29年落成,將用於量子科學、先進材料、半導體等研究,他期望新設施能夠盡快落成,「新型工業化最重要是科研能力、科研人才與科研成果,否則根本不能做」。
工業創新路系列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