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三月 29, 2024 星期五 多雲 23° 92%

重用簡約公屋組件 宜關注效益

2023-03-15    經濟日報
在未來5年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是去年施政報告的最大亮點。筆者同意本港房屋問題需要多管齊下的方式解決,興建簡約公屋是其中一個值得探討的方法,可惜從去年底當局開始披露選址及造價等細節後,隨即被指造價比傳統公屋昂貴,引起社會質疑簡約公屋的成本效益。 倘用地有時限 建材何去何從? 與此同時,本港首個以「組裝合成」建築技術興建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南昌220」,近日展開拆卸工程,相關模件預計會搬到樂善堂位於大埔的過渡性房屋重複使用,當中拆卸模件和重新搭建所衍生的「隱性」開支,值得公眾知悉和思考,以永久結構及樓房標準建成的組裝合成房屋,建於使用年期有限制的土地時,所引伸的資源錯配問題。 據房屋局早前披露,利用降低樓底高度等方式,壓縮簡約公屋建築的最新造價,削減約8億至近260億元;若以單位總數量計算,平均每個單位成本約86萬元,較傳統公屋的76萬元略高。 盡管簡約公屋的造價是社會一大爭議,然而據筆者所知,這個成本實屬市價,因此討論不應僅聚焦於此,反而應注意另一個關鍵,就是當中的組裝物料日後可否重用,若然可以,牽涉成本為何。例如目前屬簡約公屋供應大戶的啟德世運道用地,雖然可提供逾萬個單位,但在兩年建築期後,僅能使用短短5年,該地便要釋回,按原有規劃意向發展;這批簡約房屋單位所遺留的大量組裝物料,屆時應何去何從? 模件拆卸再組裝 涉「隱性」開支 以組裝合成方式建成的簡約公屋,技術上固然可以清拆,但據業內近年累積的經驗,興建簡約公屋除組裝物料及勞工成本外,還涉及承建商開辦費、管理費、地基和配套設施等成本;如開初已選址在臨時用地上興建,並假定入住5年後便須拆卸另覓地重置,那麼整個簡約公屋的造價除基礎成本外,還要額外加上清拆、維修、運輸、倉儲及重組等開支,總開支絕不比傳統公屋低;還未計算因清拆而未能於新址重用的物料,例如供水及排水喉管等,涉及廢物棄置和污染等長遠環保問題,這並非大眾市民所樂見的。 而且,除非能做到無縫交接,否則組裝房屋拆卸後,通常亦須覓地存放一段時間,等待另一處所接收,香港寸金尺土,存放所涉及的租金開支,也是一筆不容輕視的成本。 此外,為減少浪費物料,將組件搬到另一選址重用,某程度也會「限死」新選址的設計和布局;而在搬遷過程中,可能有部分單位未能融入新選址的設計,難免要捨棄部分組裝單位的物料。 應多管齊下 增房屋供應數目 建造業界普遍認同,組裝合成的建築技術有其可取之處,但亦希望糾正外間其中一個主要誤解,就是以為組件能夠如積木般隨便「拆得、搬得、砌得」;事實上,以組裝合成興建的項目,在整體結構及配套上,已獲當局審批完全符合現行樓房要求,即可視為永久建築(例如科學園的創新斗室),隨意拆卸再組裝絕對有違成本及環保效益。 筆者並非全盤否定興建簡約公屋的需要,但應審慎衡量每個項目的時間及價值,不應隨意動用臨時土地興建該類單位。已預留興建簡約房屋的土地,應盡量研究探討用作發展永久公營房屋的可行性;假如該地最終能夠興建公營房屋,即使需多等一兩年,也是值得。同時,當局亦應積極考慮其他可行的住房方案,例如盡快重推「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冀進一步增加房屋的單位數目,以及加快興建速度,供市民大眾其他「上樓」機會。(作者為一群資深建造業界人士) 撰文 : 見觸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