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12, 2024 星期日 雨 27° 86% 雷暴警告

瑞信陶冬:放寬防疫救內房 續成內地明年重點(二)

地方政府根據情况落實新十條 陶冬認為,是次新十條有一個特點,是由地方政府根據本身的特點及情况,制訂適合本地經濟及疫情防控政策,希望盡可能保障當地社會正常運作,同時也要爭取降低高峰期的感染人數、以免醫療資源難以應付:「北京、廣州及上海一線城市之間,一個三線城市與一個五線城市的措施都不一樣, 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混亂,也可以把它叫做因地制宜,因為每個地方的醫療資源及具體情况均不一樣,因此每個地方的經濟需要開放到哪一程度也屬不同,例如一個農村與浙江省內一個出口大城市的情况便完全不一樣,有的地方工人多一點就把工人轉移至廠裏面封閉式管理、生產,這是一種模式,另一種模式是老人比較多一點、醫療需求比較大一點,所以措施上的確不應該一刀切,更加需要的是更精準的防控措施。」 在上周中,陶冬曾以視像會議方式出席微博直播活動,活動有一名主持人及四名嘉賓,他是其中一名嘉賓,在這5人之中,有兩人當日已確診新冠疫情,故他相信,疫情上周已在內地迅速蔓延,估計第一輪疫情高峰期可能在上周及本周出現,之後便會略為回落,但由於明年1月下旬便是農曆新年,農曆新年前後便是內地人口移動最多的時候,屆時確診人數可能又會上升,因此未來兩個月料屬內地居民感染疫情的高峰期,認為要等此階段過去後,才可以作出一個更明確的、在經濟學上有意義的假設,判斷是次優化防疫政策的成效,由此來制定下一步的防疫政策:「我個人相信應該是在農曆新年後,大家看一看疫情的形勢,再決定下一步怎樣做,若情况理想的話,防控政策可以進一步放寬。」 財困內房股仍處水深火熱 至於內地房地產市場,陶冬指出,最近政府有很多政策出台,當中包括由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下發的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16條措施,相信政府已經意識到再不救市的話,可能會帶來金融系統風險,「內地政府現在某種程度上,救的不是房地產,它救的是銀行、金融體系」。 供需兩端救內房 料堅持房住不炒 不過,陶冬認為,已出台的一系列內地房地產救市措施有兩項不足:「第一個問題是,政府是次救的發展商,相對上是財務狀况比較好的,也就是說,僅少數企業受惠,佔大部分、比較差的企業現時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於房地產市場是連在一起,一開始是最差的發展商出現爛尾樓,擬置業者擔心整個市場也出現問題,因此紛紛延遲置業決定,長此下去的話,即使最好的發展商也會受到拖累。」 「第二個問題是,是次救市政策基本上都是供應端上的操作,向房地產市場注了一點資,解決的是發展商短期流動性問題,但是需求端還不熱。房地產是高槓桿的行業,如果在需求端沒有人買房子的話,再強壯的發展商也撐不住。所以房地產能不能轉向的核心問題是買房人的信心」。 料國企購民企資產 或放寬限購 就不少民營發展商現時出現財政困難的問題,陶冬認為,內地政府或會以國營企業、國有資金及地方融資平台等各種各樣的形式,收購這些民營地產商的資產;至於上述國有資金何來,他估計內地政府會以發債等方式集資:「這便是信用擴張的事情,美國政府在2008年金融海嘯也以擴大資產負債表的方式來解決樓市危機。」 針對內房需求端不足的問題,陶冬估計,除了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等一線城市外,中央政府在未來一、兩個月便會向地方政府指示,由它們根據本身實際情况決定是否及如何放寬限購令,他比喻:「與優化疫情防控措施一樣,上面決定放鬆了,下面就有放鬆的空間」,而他認為,即使這樣,是否能夠盤活內地樓市仍然有待觀察:「我們都知道,愈往三線、四線城市走,房地產庫存的問題愈大,政府限購解封之後,資金料傾向流去杭州等有潛力的二線城市;因此,即使我認為房地產需求端如何脫困屬關鍵問題,但是我還沒有看到解決方案,所以我對房地產市場及相關政策成效仍抱半信半疑的態度。」 未來10年房地產料續去金融化 雖然陶冬預期內地政府明年將推出多項政策以穩定房地產市場,但他相信,長期而言,當局一定會繼續致力於房地產去金融化,因此內地經濟以房地產市場作為中心的時代亦已過去:「房子原始的需求是用來住的,慢慢就變成了一項投資工具,這樣的話,它的金融屬性就大於樓宇屬性,這是不健康的現象;所以,我相信中央政府近年提出房住不炒這國策仍然會堅持下去,這才是大的局面,未來10年、20年也會是這樣,所以房地產為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下一輪中國經濟的發力點是科技創新,並不在房地產,下一輪的產業鏈的爆發,也會和房地產無關。」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