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星島日報
安居難是香港的頭號民生難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強調,解決「住」的問題,是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我們樂見特區政府接納建議,從多方面增加土地供應,除了設立專責的督導委員會和諮詢委員會統籌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全速造地建屋,提高住宅和商業用地地積比,並通過新一輪「綠化地帶」研究和《農業優先區顧問研究》釋放可發展土地。我曾多番呼籲當局完善整體規劃,加快拆牆鬆綁,歡迎政府精簡法定和行政程序,加快審批建築圖則,大幅壓縮造地時間。同時,政府亦接納意見,推出「簡約公屋」,並把未來五年公營房屋總供應量較上一個五年期大幅增加五成,目標將現時約六年的輪候時間「封頂」,在四年內降至約四年半,為居住在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的公屋申請者帶來曙光。
老舊屋邨重建潛力巨大
然而,我們既要解決劏房問題,同時也應正視不少老舊公共屋邨已經十分殘破,居民面對另一種安居難的問題。經民聯在二○一九年九月曾提出《推動公屋重建研究報告》,建議當局推出大型公屋重建計畫,啟動未有重建計畫的十七條舊屋邨的重建研究,並盡用六點五倍地積比率重建,做到地盡其用。重建老舊屋邨不但可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而且單位數量將有可觀增長,能夠有效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今年九月,經民聯又撰寫《善用土地 加快建屋》研究報告,連同《施政報告》建議書,提出八大專項建議,促請政府多管齊下全力拓地,同時善用土地資源,並強調政府應改變保守態度,推出大型公屋重建計畫,作為公屋供應主要來源之一。就已經檢視但未有重建計畫的十七條屋邨,以及另外七條最早在一九八○年前落成的屋邨而言,重建潛力十分巨大。
關於公屋重建,在十一月七日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的政策簡報會上,房屋局局長表示,當局會在目前正進行及規劃中的十個重建項目以外,再選出多一個公共屋邨展開重建研究。我認為,當局應該更加進取。只多一個,其實是太少了。
事實上,不少舊屋邨內的校舍空置多年,而邨內某些足球場等康樂設施的使用率亦偏低,建議當局充分利用這些土地,先興建一兩座以遷移部分居民,再拆卸他們的舊居所重建,重建後再安置部分的居民,以「螞蟻搬家」模式推進重建。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既可以分期推進,讓重建有序進行;亦有助落實原區安置居民,爭取到更多人支持重建。這些舊屋邨都在交通方便的地區,重建後增加大量單位,一定大受輪候公屋的市民歡迎。
要有效推動老舊公共屋邨重建,當局既要有積極的取態,也要有妥善的規劃,也應支持房委會和房協等機構加強協作,整合資源和置換土地,共同推動重建。此外,應推廣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務求提速建屋,長遠增加公屋單位供應。
盧偉國博士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盧偉國 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