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二月 1, 2024 星期日 天色良好 17° 69%

土地共享現突破 提高透明度增公眾信心

土地共享先導計畫推出近兩年半,日前終取得突破性發展,三宗申請獲批,顯示港府決心多管齊下,善用市場力量釋放閒置農地,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港府須提高審批和補地價的透明度,釋除市民對利益輸送的疑慮,亦要優化整個審批流程安排,讓發展商有清晰指標可依循,積極參加計畫,使房屋供應得以提速、提效、提量。   上屆政府在二○一九年提出土地共享先導計畫,翌年五月開始接受申請,為期三年,迄今只收到五宗申請,其中三宗申請日前獲得先導計畫顧問小組支持,並得到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原則性同意,即計畫可進入規劃程序,一俟完成城規程序和補地價,最快在二○二五年動工,預計可提供約二萬一千六百個單位,當中七成,即逾一萬五千伙獲分配為公營房屋,餘下三成則為私營房屋。   善用市場力量房屋提速提量   本港缺地,如何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是歷屆特區政府重中之重,由於私人發展商在新界囤積大批農田,上屆政府提出土地共享先導計畫,冀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部分新界農地,從而釋放閒置農地的潛力,並借助發展商的財力和人力來建屋,希望用較短時間興建一定數量的公私營房屋,緩解樓荒。   事實上,採取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土地房屋確實有提速提效作用,過去在香港和英國都普遍採用。港府一九七○年代曾邀請發展商參與沙田新市鎮開發,當時沙田一幅五十六公頃用地的填海、地盤平整及建造工程,是由四家發展商組成的財團負責,工程竣工後,多達七成土地轉交政府作興建公營房屋和基建之用,餘下三成土地則由發展商開發。英國二○○五年發展泰晤士河門廊計畫時,採取公私營合作模式,加快棕地轉型,包括興建金絲雀碼頭和奧林匹克公園運動場,其中一項條件是發展商須確保至少有四成一為價格相宜的房屋。   先導計畫推出後反應並不太熱烈,因本港過去長時間受制於泛政治化,民粹政黨或團體動輒以「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來質疑,農地位處山旮旯,沒有基建難以發展,而先導計畫的建屋選址是由發展商自行提出,發展商若根據自己所持有土地的分布,挑選有利自己的地皮申請共享發展,隨時招來是為其發展鄰近地皮先行布局,有佔政府發展基建便宜之嫌。再加上發展商未能完全掌握先導計畫的審核準則,故寧願採觀望態度。   隨着政府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的選舉,民粹派被排除出議會,當局可突破掣肘,在審批三宗申請時,毋須太多政治顧慮,只須衡量公私營房屋佔地比例,以及佔用多少官地等大原則是否符合土地共享計畫的公平要求,下一步將就交通、環境、基建等方面進行評估。行政會議同時將先導計畫框架下給予原則性同意的權力,轉授給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主持的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冀能精簡發展程序,加快餘下或未來其他申請的審批進度。   訂清晰準則吸引發展商參與   儘管當局沒有遭遇過多政治干擾,畢竟土地涉及龐大而複雜利益,若處理不當,易招人非議。因此,當局在審批過程時宜提高透明度,讓市民了解到某地開發並非由發展商主導,而是須符合政府發展規劃的優先次序,政府也不會用公帑補貼區內道路基建,並且確立一套清晰補地價機制,才能釋除公眾不必要疑慮。   同時,政府應檢視今次審批上是否有不足之處,作出政策優化,好讓發展商能掌握較清晰的審核準則,願意更積極參與計畫,釋出更多農地來建屋,縮短市民上樓的輪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