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1
經濟日報
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推高土地發展密度應該是其中必然選項。早前政府申請進一步放寬古洞北/粉嶺北新區地積比率,最高加3成,部分用地最高地積比達7.8倍,逼近市區水平。政府頻頻要透過推高發展密度增加短期供應,足見手上「熟地」(可即時建屋的土地)有限,始終要加快填海等創造「新土地」。
手上熟地有限 冀增短期供應
古洞北/粉嶺北新區前稱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兜兜轉轉規劃了20、30年,2007年重啟計劃起計,至今仍然有15年時間。早期規劃的發展密度較低,地積比率介乎2至5倍,去到2013年「拍板」的方案,最高地積比率已經放寬至6倍。
當時樓價雖然比不上今時今日之高,但樓市已經是相當熾熱,政府將發展密度上調。按照當年政府新聞稿這樣說:「(政府)盡量增加古洞北及粉嶺北的發展密度,兩個新發展區的住宅單位供應由約47,300個增至60,700個,增約28%,可居住人口增至174,900人,增幅約31%。」
過了10年時間,政府先後兩度加碼放寬地積比率,先在2018年申請放寬區內8幅公營房屋用地的地積比率,當時提高至最多6倍,增加額外1.2萬伙供應。到了近日再就另外37幅公私營用地申請增加地積比,公營房屋加3成、私人住宅亦加兩成,預計帶來額外逾萬伙供應。
由早期最高地積比率6倍,去到最新一輪申請放寬地積比率後,古洞北最高地積比率達7.8倍,粉嶺北亦達7.2倍,跟市區8至10倍的地積比率已經相當貼近,相較之下,屬於市區的啟德住宅最高地積率亦只不過7倍。
在今輪放寬密度前,古洞北/粉嶺北單位總數已經達7.18萬伙,若果再加上37幅用地放寬地積比增加逾萬伙,以及另外4幅用地改劃將會帶來逾6,000伙,兩區供應或增至8.8萬伙,較2013年方案再多近5成。
過去一段時間,市區人口密集,令到政府在規劃新區時希望盡量降低密度,而現時再次回歸高密度發展,正正反映當局手上「熟地」有限,房屋土地緊張,創造新土地困難重重,惟有不斷加碼提高規劃半途的生地密度。
填海創新土地 進展仍不明朗
事實上,「土地大辯論」之中能夠創造「新土地」的方法,始終來自填海,但多個填海方案目前進展仍然不明朗。最核心的明日大嶼由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至今,預計今年第四季才會交代填海具體範圍及界線、主要基建和走線、土地用途分布,以及融資方式等,最快要2026年填海,首批居民2033年入伙。距離2026年至今仍然有4年時間,其他填海選址如龍鼓灘、馬料水有沒空間加快?
在明日大嶼開始供地之前,不同形式的改劃用地、放寬地積比率,相信會在未來幾年不斷上演。
撰文 : 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