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24, 2024 星期日 微雨 20° 73%

3大挑戰 內房大開發時代告終

2022-09-06    經濟日報
隨着各地「保交樓」推進,內地樓市風險有望改善,短期見底可期,但人口負增長、城鎮化進程放緩、供求基本平衡等長周期拐點已至,房地產大開發時代已經結束。 在「既要房住不炒、又要穩定發展」的政策定位下,本次地產困境也成為一次變革,未來中國樓市格局和在經濟大盤中的角色將面臨深遠改變。 自去年中以來,內地樓市迅速下行,正遭遇20年來從未有過困局。經濟界有共識,造成當前危機的既有長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政策誘因,也有企業透支信用的慣性,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在「穩大盤」大目標下,救市政策迭出,旨在調整短期變量,讓房地產避免硬着陸,以時間換空間,因應長周期因素進行變革。 長周期變革 以時間換空間 首先,房地產長期發展的供求關係靠人口決定,國家統計局已有明確預判,受到疫情和國際經濟環境影響,最快今明兩年就將提前迎來人口負增長的拐點,這將導致未來購房需求將大幅萎縮。 其次,經過30年的發展,內地房地產大部分地區住房已經飽和,根據2020年的《中國住房存量測算報告》,全國城鎮住房套戶比率已達1.09,一線、二線、三四線城市分別為0.97、1.08、1.12,顯示供需已基本平衡。住建部去年的數據也顯示,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達到了40平方米左右,也與發達國家的住房水準相若。 再者,過去20年房地產大發展的最主要支撑力--城鎮化進程已接近尾聲,2021年城鎮化率已達到了65%,接近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數66%。根據城鎮化規律,70%至75%之後將步入穩定發展的平台期,後期空間已很有限。 房地產拉動經濟 難有替代品 經濟學家任澤平說,未來的需求將在於20%的人口流入城市圈,70%的城市房子則會出現不同程度過剩。 經濟規律有迹可循,對於房地產將轉入慢速發展,宏觀決策一直有清晰認知,也在過去20年中進行了數輪主動調整;但是在歷次「穩增長」需求下,房地產對經濟拉動作用難有替代,離開房地產就難以穩住經濟的格局一直未變,政策對於房地產的定位是消費品,亦或金融屬性的投資品也未有明確,因勢而變,導致改革路徑始終未能一以貫之,各種問題不斷累積,在多重因素共振下最終形成眼下局面。 在長期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房地產格局和定位已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中央也已明確「房住不炒」的定位,即是指明房屋將由「炒」的投資品為主向「住」的消費品為主轉化的長期方向,不會以短期穩大盤需求而改變。 但轉向不能以犧牲穩定為代價,目前的房地產困境也令決策層再度將房地產政策目標錨定在「房住不炒、穩定發展」並舉,以解決眼下困局的過程作為新一輪房地產改革的方向,既要避免短期風險暴露傳導,也要推動行業和企業轉型,出清低效房企,與新的長效機制接軌。 對於以「住」為主導長效機制會如何改變,去年以來經濟界多有呼籲,要重提「雙軌制」。1998年提出的「住房雙軌制」改革方案,一軌是市場、一軌為保障,過去20年「市場軌」補強有餘,但「保障軌」則沒有同步推進。 重提「雙軌制」 加快建公租房 國務院參事夏斌近期談及房地產的未來發展,就表示要重拾被忽視的「雙軌制」,面對房地產市場已長期綁架中國經濟,且短期內難以以較徹底的市場方式解決的明顯事實,力爭用兩年時間,加快提供公租房、保障房房源,滿足低收入者「住有所居」需求。 在未來「重租賃、強保障」的新地產發展邏輯下,地產銷售、房企經營模式、房價,乃至整個中國經濟都將迎來重大改變。 作者:本報駐京記者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