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府在部分新推官地中加入「限呎」條款,希望藉此為香港人增加居住空間,但事實上,早於超過10年前,港府就曾推出限呎、限量地,惟當時主要為「谷大」新單位供應量,令市場出現更多迷你單位。
政府今次推出之「限呎」條款,卻是要求發展商在相關地皮上興建之單位,實用面積最小280方呎,即希望發展商興建面積較大之單位。翻查資料,2010/11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時任財政司長曾俊華,提出在賣地章程內,加入限呎、限量條款,但當時政策與現時推出的正好相反,目的是規限可建住宅單位最低數目、及單位面積限制條款,換言之,是希望發展商興建更多單位,希望增加單位供應。
過往政策曾促成「龍牀盤」誕生
事實上,當年政府推出之限量地促成「龍牀盤」誕生,發展商甚至興建比政府要求多一倍以上單位數量,如2014年俊和及益兆投得屯門井財街地,當年政府限定興建至少140個單位,惟發展商最終卻建成有356個單位的菁雋,比政府要求下限多1.5倍;其中277伙為開放式,最細僅128方呎,至今仍是近年市場面積最細一手單位,項目一直被市場形容為「龍牀盤」。
被問及如今政府又為官地加入限呎條款,究竟會否落錯藥?港大房地產及建築系客席副教授張聖典認為,由於近年樓價上升,加上政府過去多次收緊按揭成數,令總價較低的單位備受歡迎,加上社會風氣轉變,年輕人寧願居於面積較細之單位,希望擁有私人空間,令迷你戶受追捧。
分析: 應由市場自行調節 政府毋須設限
對政府將在部分官地加入單位實用面積最低280方呎的限呎條款,張聖典指,正所謂「百貨撞百客」,相信在自由市場下,若買家對細單位無需求,市場自然淘汰這類單位,政府毋須刻意設限。
[香港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