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整年疾風驟雨調控,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房地產的表述格外受關注。在「房住不炒」基礎上,決策層又提出了一些新提法,對房地產的產業定位、政策邏輯、施政尺度都將是新的拐點。
與新興行業並列 罕有轉向
今年中經會首次將房地產置於「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之下,與製造業、物聯網、數字經濟等新興行業並列,都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國內大循環」的主力軍。這對於近年習慣了被弱化經濟調節功能的房地產來說,是罕有的一次轉向。
事實上,房地產業的經濟地位近5年出現了3次重大變化。從過去20年一直作為經濟「支柱產業」,到2016年的中經會首次提出「房住不炒」,開啟了房地產強化居住、弱化經濟功能的時代。即使是在幾次穩增長周期,監管部門也反復提高調門「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經過5年嚴厲「房住不炒」定位,房地產已經告別了高速無序增長,進入了低速增長期,但在轉軌期間,也多次爆發房企債務危機等副作用,尤以今年矛盾最為深化。在經濟界看來,今次對房地產「暢通循環」的再定位,是基於對「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許多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爭取認識和把握」的調子上,未明列在5大問題之中,卻不能忽略的第6個重大問題,從「重民生輕經濟」的調子,轉向二者並重並行的新平衡。
「房住不炒」不可轉向,再定位之意落在文件中,就是將其置於「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之下,並且提出「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這「良性循環」與「健康發展」雖然都不是新詞,但與往年相比,二者卻位置互換,將「良性循環」前置。中央文件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精雕細琢,如此細節變化,其實是對房地產的政策邏輯關係進行了調整--只有良性循環才能健康發展,將牽動後續政策變動全局。
行業定位獲得重置,如何才能稱得上良性循環?至少要有兩方面,其一是控制住房企爆雷風險,防止個別企業危機向全行業擴散,甚至成為系統性風險,這也是為甚麼中經會首提要「壓實企業自救主體責任」。
其二,是房地產市場要保持運轉不可停滯,才可謂「良性循環」。「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是中國房地產一個魔咒,這與中國式的監管環境與監管文化有關,地方對高層表態的過激執行與層層加碼也令每次調控難以避免陷入死局。今年下半年內地樓市在多項政策共振下驟停,對經濟的衝擊有目共睹,後序如何規避這種次生危害,也是達成「良性循環」所必須完成的監管課題。
「探索新發展模式」 包羅萬象
對於施政尺度把握,中經會也提出了「探索新發展模式」的要求,這7個字要求下的內容包羅萬象,從住房類型上的租購併舉,到發展模式上的增量存量並行,如既要保護新增的商品房需求,也要做好存量的城市更新改造。
撰文 : 潘攀
欄名 : 國情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