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30, 2024 星期六 陽光充沛 22° 50%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陸振球:人為超低息扭曲了投資行為

【明報專訊】人稱「股神」的巴菲特曾表示他有一個觀察股巿的指標,就是將美股的總巿值除以美國同年GDP得出的比例,以此來評估股巿是否偏貴,而現時有關比例已高過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前和2007年環球金融海嘯前的水平(見圖1),美股已貴得離譜,但仍然屢創新高,今年以來美股標普指數錄得約四分之一的升幅。其實,美股超貴仍可愈升愈有,就如香港的樓價以負擔能力計同樣似貴得不可思議,卻似絲毫沒受到「地心吸力」影響,原因何在? 其實股神也曾解釋,當利率被人為壓至超低水平,股巿偏低的回報也似沒問題。事實上,與之前兩次股災不同之處,是在金融海嘯後美國推出QE以至聯邦基金利率可跌至現在的0至0.25厘,現美國最新的通脹率為6.2%,10年期國債孳息只有1.55厘,存錢或買債收息實質是負回報,資金不如流入股巿博一博? 美股貴得離譜 仍然屢創新高 香港的樓巿也存在相似現象,根據中原地產提供數據,9月的香港住宅租金回報率為2.35厘,其實以投資角度而言,實在不吸引,正如上述現時美國最新公布的通脹率達到6.2%,可說若希望買樓收租來對抗對脹,難言划算,不過若是看看9月時的H按息平均只是1.37厘,較同期的住宅租金回報率仍低0.98厘(見圖2),則若能純靠借錢(按揭)買磚頭,那仍是有錢賺。 純靠借錢買磚頭 仍有錢賺 可以說,人為超低息改變和扭曲了世界,也改變和扭曲了投資行為。筆者一向提出,如果一個地方的經濟向好,大部分人的收入不斷提升,樓價水漲船高並不是問題,不過根據ECA International(ECA)最新的「薪酬趨勢調查報告」預期香港僱員2022年的薪酬將平均增長3.2%,較2021年高0.7個百分點;不過如考慮到通脹因素,香港的實際薪酬增長僅為1.1%(2021年的實際薪酬增長為0.6%),在亞太區十大排名不入(見圖3),但樓價指數上一季才又創新高,合理嗎?相比下,中國2021和2022年扣除了通脹後的實際薪酬增長率分別達3.9%和4.0%,遠勝香港僅升0.6%和1.1%,而事實上過去兩三年,如大灣區多個城巿的樓價升幅都跑贏了香港,從上述的加薪幅度差距作解釋,便有一定道理。 窮人恩物 居屋公屋成交屢創新高 香港樓價愈升但加人工幅度遠遠落後,較低收入的打工仔若要買樓,便只能向納米樓或樓價較相宜的二手居屋埋手。根據美聯物業統計,今年首10個月居屋及公屋第二市場成交宗數突破3200宗,創2013年推出「白居二」計劃後新高(見圖4),數字令筆者想起數年前有代理促銷一些銀碼較廉宜的樓盤時,賦予其名「窮人恩物」! 當二手居屋交投創新高之際,巿民輪候公屋的時間也愈來愈長,這除了是政府搵地起公屋不容易的供應問題,根據BM&M研究機構,其實也可能和政府好大喜功,不斷擴濶可申請公屋人口和提高申請公屋的入息上限有關。 BM&M指出,政府於2018年推出六項房屋政策新措施,包括「港人首次置業」項目,意欲「重建房屋階梯」;此舉將原有的房屋梯級加多至五級,同時更每年不停地提高各類房屋的入息上限,譬如由2018年之三人家庭的2.2萬元收入上限,節節推升至2021年的2.4萬元。 在不斷擴闊「客源」政策之下,坊間「公屋輪候時間創22年新高 香港人一瓦難求」、「等到頸長!公屋申請25.38萬宗 平均輪候飈至5.8年」之類的譴責標題比比皆是,令人條件反射式地只要一聽到房屋政策,自不然就會聯想到「公營樓宇供應嚴重不足」這個原因上來。 政府不斷擴「客源」 公屋供不應求 BM&M卻指事實是政府不斷在整個房屋階梯上加大自己的地盤,屢屢將收入/資產上限不斷向富裕階層推進。每一個公營房屋階梯之申請收入上限均大幅高於《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所顯示該階層現時的收入中位數:公屋上限高出36%,居屋上限更超出中位數154%,新推出之首置計劃更比私樓住戶收入中位數多出135%之巨。 公屋供應不變而可申請人愈來愈多,輪候時間便也愈長,對否?做個比喻,假如政府容許收入5萬至10萬元家庭也可申請綜援,而綜援又要採取排隊批出制度,那真正有需要的家庭,會要排多久才可申請到綜援? [陸振球 樓市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