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17, 2024 星期一 間有陽光 幾陣驟雨 29° 82%

社評:土地開發責在政府 地產商莫竭澤而漁

2021-09-24    明報
【明報社評】一則關於中央要求本港發展商協助解決房屋問題的報道,在香港引起廣泛迴響,地產建設商會今天開會,議程之一正是向會員了解事件。土地開發責在政府,可是本港房屋問題惡化至如斯田地,地產商的角色,顯然亦不能忽略。本港地產界巨頭在政治、經濟等範疇,向來有很大影響力,10多年前特區政府大減土地供應,政策向發展商傾斜,進一步增加了地產商在土地供應和規劃方面的議價能力。香港奉行資本主義,無人要求商家將生意當善事,然而竭澤而漁「賺到盡」,必然損害民生。地產商否認有囤地壟斷等行為,反指政府官僚妨礙他們發展閒置土地,既然如此,當局理應加快規劃審批流程,要求發展商積極配合,大幅增加房屋供應。 既得利益礙造地建屋 「中央呼籲」繪影繪聲 土地房屋問題是本港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核心,一日不改善,安老事務、青年政策到貧富懸殊等問題亦難有突破。近兩屆政府常言,處理土地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惟進展卻相當有限,政府長期弱勢,官員懼事避難,無疑是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既得利益阻力巨大,亦是不爭事實。每當談到土地房屋問題,地產商、新界大地主的角色,總會引來很多議論。 細數香港超級富豪,差不多全跟地產有關,部分地產界巨頭更廣泛涉足其他行業,權傾商界政界,歷屆特首選舉,地產巨頭支持哪位候選人,都是外界焦點。曾幾何時,「地產霸權」是經常出現的字眼,「發水樓」賺到盡惹人詬病,即使到了近年,地產商惜售谷價、反對開徵一手樓空置稅等,一樣備受批評。另外,特區政府與地產商的關係,同樣受人關注,「許仕仁案」是難以抹去的污點,主審法官指出,許仕仁身為政府高官,收受利益會令他傾向優待地產商,包括泄露政府資料及策略。時至今日,一些官場中人對於「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等字眼,仍然非常敏感,強調會做到「比白紙更白」,云云。 土地開發規劃,政府必須負起最大責任,不以民生福祉為重就是失職。當下香港土地房屋供應出現斷層,與10多年前港府停止積極造地、叫停居屋減建公屋,有莫大關係。當年政府的做法,形同給樓市打興奮劑,勾地政策更是變相將土地供應主導權交給地產商。土地房屋供應緊缺,刺激樓價長升長有,地產商能左右土地供應,自然不急於發展手上農地建屋套現,結果很多土地長期曬月光。部分地產商在港英時代已大量收購新界農地,合計逾千公頃,反觀港府卻缺土地儲備,土地開發洽談條件,政府完全落於下風,既不敢大刀闊斧強硬收地,讓步太多又擔心「利益輸送」惡名。現屆政府提出土地共享計劃,欲以公私營合作鼓勵地產商發展手上農地,迄今僅兩個項目達成協議,原因正是地產商覺得政府條件「不吸引」。港府缺乏政治能量打開局面,中央介入的傳聞,最近亦變得繪影繪聲。 路透社上周一篇報道稱,中央官員今年在「非公開會議」上,要求本港發展商運用資源及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並協助港府解決房屋短缺問題。報道還引述「接近中央官員消息」稱,發展商被告知「遊戲規則已改變」,中央不願意再容忍「壟斷行為」。有業界人士則稱,中央沒有跟本港地產商代表召開任何正式或非正式會議,只是呼籲各界一起配合政府解決房屋等問題。 修正港式資本主義 牟利不等於賺到盡 路透社的報道,與事實有沒有落差,只有當事人知道,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央非常關注香港房屋問題,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談及國家「第二個百年」目標,亦提到希望香港令人揪心的住房問題,屆時得到極大改善。中央若要向地產商傳達信息,必有很多方法,發揮影響力也不一定要用上強硬措辭,同一個信息、同一番說話,有人覺得是溫和呼籲,有人對號入座感到壓力,不足為奇。當然,香港社會自身的問題,最好還是自行解決,可是過去一段長時間,香港被各種既得利益綑綁緊纏,失去發展內生動力,亦是事實。無論如何,反修例風暴後的香港,權力分配和遊戲規則已不再一樣,不同既得利益都要重新思考自身的處境和位置。 過去一年,中央懲處內地科網企業壟斷行為,又對多個行業加強監管整頓,路透社的報道,一度引發本港地產股大幅波動,有人擔心內地「監管風暴」吹到香港,亦有地產界人士認為不必過慮。香港社會撕裂,很多事情都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不過《基本法》保障私有產權,政府收回私人土地或資產,須付合理賠償,法律條文白紙黑字,與其「擔心」香港一夜間不再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如多去想想如何修正港式資本主義的積弊。商人牟利理所當然,可是牟取暴利賺到盡,又是另一回事。解決香港土地房屋問題,地產商絕對可以扮演積極得多的角色,多些參與政府土地共享計劃、無償借地協助政府興建過渡房屋、積極配合政府收地要求,不應該是什麼難事。業界人士堅稱,發展商無意囤地,問題是土地規劃與審批過程繁複,政府應該盡快精簡流程,加快審批,無謂留下口實,招人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