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18, 2024 星期六 多雲 25° 76%

謝偉銓:「一地多用」要落實勿空談

2021-07-26    明報
【明報專訊】政府早於2018年的《施政綱領》,提及會加強落實「一地多用」的多層發展模式,藉以提供更多公共服務以滿足社區需求,同時善用有限土地資源。可惜3年多過去,實質以有關原則發展的「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地個案,少之又少,未能突顯政策的成效,政府實有必要加大、加快力度。 集思廣益勝過政府閉門研究 2019至20年度財政預算案已預留約220億元,用作推展首批「一地多用」發展項目,包括重建屯門診所、發展上環消防局旁的擬議救護站用地、安達臣道前石礦場、將軍澳市中心和沙田山尾街的聯用綜合大樓,以及整合荃灣市中心數幅政府用地,惟至今多幅用地仍停留在初步建議階段。筆者一直有跟進相關工作進度,包括如何有效加快解決發展需面對的問題,如社福設施的高度限制,聯用綜合大樓的技術可行研究等,以免重建方案一直停滯在討論及檢視階段,令「一地多用」無法實施。 不應「大雜燴」式硬塞項目 政府早前表明會優先檢視300多幅土地,約有300多公頃,當中部分較具聯用發展潛力的用地,包括預留作學校/教育服務、社福、公共交通交匯處、文娛或康樂等設施的用地,探討以「一地多用」或混合模式發展的可行。經過規劃署牽頭檢視,初步有約40幅有聯用潛力的GIC用地。香港有的是建築、規劃及工程的專業人才,集思廣益好過政府閉門研究,否則當政府的研究結果等逾年後交到區議會討論,隨着會被卡住甚或推倒重來,故應盡早開放討論,對加快落實「一地多用」方案應有正面作用。 「一地多用」不應過於複雜化,目標是「地盡其用」,增加一至兩項設施與功能以發揮協同效應,而不是來個「大雜燴」。政府部門重建綜合大樓,不是要將全區所有康樂設施都「塞」進大樓內,變成「多啦A夢的百寶箱」,是無法滿足所有不足的社區設施需要。應作出取捨,否則討論再討論,研究再研究,時間花了,成效未能出來。 看看啟德空中花園,成為香港首個在隔音屏障上興建的花園,也是達至「一地多用」的目標,所以不是多就是好,不然好事變壞事,簡單複雜化。 引入措施鼓勵早完工早享用 筆者建議政府嘗試拋出方案,供市民大眾討論、考量。亦可換過方式,哪一區能較快落實方案又為政府接受,便可優先動工,早日完工,讓當區居民早日享用新設施。否則就算有40幅用地在排隊等待討論,也只會天荒地老不完工。今屆政府討論、下屆政府又重新討論,希望官員們想想推出「一地多用」的初心為何?若時間無限拖延,「一地多用」便是空談單一口號吧了!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 [謝偉銓 銓之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