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22, 2024 星期三 微雨 25° 94%

謝偉銓:工廈改建住宅 可引共享概念

【明報專訊】時下港人「住得細、住得貴」,年輕人上車無門,劏房戶上樓無望,公屋輪候時間創下18年新高。有見住屋問題水深火熱,政府成立專責小組進行「土地大辯論」,務求全方位覓地建屋,只不過18個選項中,短中期方案的發展也要至少10年,遠水未能救近火,要改善居住環境,難道港人只能望門興嘆? 土地資源匱乏,要「救近火」為何不考慮向現成建築物入手,進行重建或改裝,相信是加快房屋供應的一條捷徑。據統計資料,現時全港有逾1400幢工廈,其中370多幢屬單一業權,當中半數樓齡超過31年,工業活動逐步減少,造成珍貴的土地資源未能善加利用。 將工廈改裝為住宅的建議,並非新鮮事,過去兩屆政府亦曾有提出,但因被指成本高、成效低,一直被束之高閣。所謂成效低,是因為可批住宅樓宇的地積比遠低於非住宅,因此若要轉為住宅用途,便需要拆卸部分樓面,而且根據建築物條例,住宅單位9米範圍內必須設有窗戶作通風及採光,但一般工廈樓層設計深、內櫳四四方方,往往只有靠窗位置才符合住宅要求,導致中間樓面未能盡用,令業主參與誘因大減。 商住兩用 Loft風格外國早流行 既然過往有「前舖後居」的生活模式,今天共享經濟的熱潮下,是否可考慮將「共享工作」與「共居」概念融合,將工廈未能符合住宅用途要求的樓面,用作共享工作平台,善用其原有特性呢?事實上,這種商住兩用的「Loft」風格在外國早已流行多年,觀乎時下不少香港年輕人崇尚的工作模式,不一定再是「朝九晚五」的白領工時,相反,不少「Slash」一族更需要租金相宜、靠近居住地點的自由工作空間,位處市區的工廈相信會是他們的那杯茶。 參考港府過去亦有將公廈改裝為住宅的經驗,柴灣華廈邨便是一例,雖然改裝成本達3.3億元被指過高,但現時覓地艱難,庫房水浸,這筆非經常開支既可換來逾萬個單位,又可讓未上樓的基層市民在安全且受規管的環境下容身,一解燃眉之急,未嘗不可。 拆牆鬆綁 放寬工廈用途限制 近年多宗奪命工廈火警,揭露不少工廈違法劏細作住宅出租,居住環境惡劣,更衍生消防及升降機負荷等安全問題,筆者認為絕不能容忍,必須取締,但不等於要抹殺工廈活化為住宅的可行性。面對「非常時期」,假若政府能放寬工廈的用途限制,在符合消防安全、衛生及通風等要求下,容許工廈改作過渡房屋,並將部分樓面以象徵式租金租予政府一定年期,換取免補地價,善用寶貴的樓宇資源,又能增加住屋和工作單位,可謂一石二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