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9
經濟日報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展開18區巡迴展覽,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每日平均有1,500人出席,每站平均日收約100份問卷,回收率達3成,另下月中將舉辦首場公眾論壇,傾向以先到先得形式登記。
供應小組上周六起分別於馬鞍山、銅鑼灣及藍田舉辦3場展覽,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每站平均每日錄得約1,500人出席,每日發出約300份問卷,而即時回收每日約100份,即回收率達3成,市民反應踴躍。計及3場地將開放3日,粗略估算暫收回約800份問卷。
諮詢安排緊迫 暫未擬加場
小組計劃舉辦共40場巡迴展覽和4場公眾論壇,被問到會否加場,黃遠輝表示,由於諮詢安排工作時間緊迫,暫時未有加場打算,但最終視乎時間表,冀望可積極爭取與各界人士溝通。
而港島,九龍及新界東、西將舉辦公眾論壇,各場地面積不同,座位有限,如首場禮頓山社區會堂可容納約200人,其他3場預計各可容納300至350人,目前傾向一般公眾諮詢做法,以「先到先得」登記較為公平。
中期選項可釋土地 並無「打折」
對於有團體指短中期選項可釋放土地供應量被「打折」,黃遠輝回應指,數字不是特別偏低,10年內的15%、30年多30%的比例是透過諮詢推算所得,並以棕地為例,需將部分已納入4新發展區和新界北發展區的扣除,餘下760公頃,並要衡量日後基建等配套投放,目前30年共可釋放45%土地,接近整體一半,是積極進取。
另外,黃遠輝發表新一篇隨筆,以「同一天空下」為題,表示公眾參與書冊以「貴、細、擠」3個問號作為封面,正代表社會對住屋等缺地的疑惑,有畫龍點睛之效,而採用沉實穩健的藍色,不是證明小組是政府的前置機構,而是另有內涵,藍中泛白的天空,是代表同一天空下的香港人,面對着土地供應短缺情況,共同尋求解決辦法。
他同時為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作小總結,包括完成4個區議會工作坊,參加鄉議局研討會,與團體商會及青年代表會面,亦探訪劏房、公屋家庭和少數族裔,與棕地營運者交談,並到中學推廣等,聽取不同人士的意見。小組各成員會兵分多路參與第二階段的18區巡迴展覽,呼籲當區市民到場表達意見。
此外,小組昨與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面,主要談及填海、公私營發展農地、棕地及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等選擇,學會認為,目前不適合過早為日後新增土地劃設用途。同時建議可考慮將部分市區的康樂休閒設施,遷至郊野公園邊陲地,以騰出土地作房屋等發展。同時若龍鼓灘填海落實,亦可將周邊原有特殊工業和作棕地作業重置,讓屯門38區等用地騰出作其他發展等,有助改善全區規劃。
撰文 : 鍾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