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3, 2024 星期日 多雲 25° 76%

大辯論紛鬧 闢地難有結果

「土地大辯論」在一片地王樓王不絕聲中進入第二階段,連日舉行巡迴展覽,以及派發調查問卷收集市民意見。經過第一階段的「百家爭鳴」,社會意見紛雜,各方爭持不下,要如政府期望般就覓地選項得出一個共識,難度甚高,而且民調方法頗為粗疏,結果將難令公眾信服。   就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首階段諮詢期間,啟德誕生了二百五十一億元的全港新地王,平均每方呎樓面價去到一萬七千八百元,預計將來建成住宅出售,呎價可能去到三萬元。土地供應辯論未有結果,發展商似乎已經預計到未來土地供應續會不敷需求。   商住樓價租金俱升,除了影響居住問題,還提高營商成本,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年報》,就指香港在物價方面的競爭力,在全球六十三個經濟體中排名倒數第三。社會有共識要增加土地供應,但是如何闢地,卻有很多爭議,政府面對很大阻力,闢地舉步維艱,也就刺激地價樓價不斷上漲。   反對鬥聲大 欠理性探討   政府本來希望透過今次的「大辯論」,就開拓土地方案找到社會主流選擇,凝聚共識,基於此定出拓地具體政策方向,以減輕政治阻力,奈何首階段諮詢的情況,卻離政府這「良好意願」愈來愈遠。   政府宣布廣徵民意後,民間拋出了更多方案,專責小組歸納成十八個選項,不預設立場,只提出一千二百公頃的短缺估計。由於沒有單一方案可以滿足這個需求,社會就要在紛陳的選擇中,討論如何拼湊到這個數量的土地供應。   可是,實際討論過程卻不是沿這軌道推進,各個有既定立場與利益的團體爆發攻防戰,大部分意見不是積極探討如何湊足供應,而是反對這反對那,設法駁倒對方,例如有團體提出徵用粉嶺高爾夫球場,以轉移視線,阻止填海增地,也有團體質疑政府高估需求,指根本不需要一千二百公頃這麼多土地,意圖把討論基數連根拔起。   爭議擺不平 時間恐白費   政府提及的公私營合作開拓新界農地,要是落實,可以較快釋出土地,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卻表示,在首階段諮詢收到的反對聲音最強烈,如果支持度不足,就不會向政府建議。   問題是,每項方案都有利有弊,應通過務實研究和理性討論得出結論,如果只以粗略方法「量化」正反意見,依此作出選擇,一些組織勢必動員更多反對聲音,以求響亮到把方案拉倒。   今次專責小組提出的方案有十八個之多,而且沒有單一選項可以滿足需求,要市民從積極方向理出一籃子選項,是極困難的事,但提出反對就容易得多。可憂的是,一些本來技術上可行且合理的方案,或在反對聲中被收回,大家吵鬧完一輪後,始終凝聚不到可以湊足供應的主流意見,白費了這兩年時間。此刻土地爭議正像「兩岸猿聲啼不住」,只怕諮詢如一葉輕舟過萬重山,到頭來卻依然泊不到岸,增地繼續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