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8
經濟日報
覓地小組黃主席發表報告指出,香港未來10年尚短缺建屋用地達800公頃。
表面上看,本港現存郊野公園、荒廢農地及棕地等遍布全港各區,但覓地小組卻實質上苦於湊足可用建屋的土地,箇中原因其實是因為一旦徵用上述任何一類土地,均會招致相關持份者因利益受損而反對。
涉及的利益,主要是金錢補償,例如棕地涉及徵地補償,在釐定補償金額上,政府和土地擁有者之間的討價還價準則何在?才不致被指摘是官商勾結及利益輸送。利益也可以是非金錢的代價,譬如郊野公園,各階層市民都可免費享受郊遊的樂趣,只要市民願意,大家在放假時到郊野公園就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有益身心及健康。還有一些衍生出來的利益,例如因為存在珍貴的古迹文物或寺廟,可吸引中外遊客遠道而來參觀或朝拜,間接提振本港的旅遊相關事業。以上是筆者對利益和持份者一些相互關係的淺見。
增撥綠置居 卻誤作剝削公屋供應
然而在點算住宅供應量時,主流意見卻偏向計算新落成單位數量,卻忽略不計二手住宅單位的再循環供應狀況,譬如市民輪候公屋,很多人受到誤導,以為獲編排入住新公屋單位才算是合理安置,導致政府近期計劃將部分即將落成的公屋撥作綠置居,立即惹來強烈反對聲音,更被炒作是剝削公屋的供應量,延後輪候者上樓時間。
官方多番表明綠置居申購成功者,必須同時歸還租住的公屋單位,以便政府再循環安置公屋輪候人士入住,其實此措舉可同時滿足一個置業和另一個租用公屋的各得其所方案,在今天樓價高企,綠置居幾乎是唯一可實際滿足低收入人士置業的途徑。目前政府發起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全民運動,確是一個非常務實及建設性的公民課堂,希望從中啟發全港市民理性包容增地建屋,就得在其他利益付出相應代價。
撰文 : 柯興捷 富山地產行政總裁
欄名 :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