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3, 2024 星期五 微雨 23° 88%

土地諮詢「兩個保守」 不利大刀闊斧覓地

【明報社評】土地大辯論啟動,各家各派意見紛陳,對於填海造地等選項,立場更是南轅北轍,主流共識尚待形成。土地辯論應以民意為基礎,逐步尋求社會最大公約數,各方不能閉門造車圍爐取暖。團結香港基金委託中大做民意調查,顯示近八成市民受「住得迫」問題困擾,約六成人認為香港需要開闢至少兩個如沙田般大的新市鎮,面積相當於7200公頃。民調結果反映大多數市民對增加土地供應的渴望,亦突顯政府嚴重低估長遠土地需求。無論以任何方式增加土地供應,當局均應該大刀闊斧,毋懼既得利益和各種政治壓力,不能綁手綁腳小修小補。 低估土地需求總量 單項倡議未夠大膽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發表的諮詢文件,存在「兩個保守」的問題,一是總量估算的保守,一是單項估算的保守。總量估算保守,意思是指文件羅列的數字,嚴重低估未來香港土地需要。文件提到,香港未來30年需要4800公頃土地,如果政府不積極作為,2046年本港住宅、經濟和基礎設施土地累計短缺1206公頃,當中815公頃短缺,預料最快8年內出現。有關數字主要建基於政府《2030+》研究,是相當保守的估算,既未考慮市民「住大一些」的合理訴求,也未計及本港人口老化,未來需要更多土地增建安老院和醫院等社會設施。近日勞福局長羅致光便指出,今年社福經常開支增長超過兩成,然而如果無法打破人手和土地不足兩大瓶頸,就算再增撥資源,也無法變出更多安老院和專業人手。 誠如土地小組主席黃遠輝所言,本港實際土地短缺情况,遠較政府估算為高。有些人聲稱,諮詢文件提到未來30年住宅用地「只欠230公頃」,只要收回粉嶺高球場,已幾乎可以解決問題。有關說法不僅未有考慮官方估算過度保守,還有斷章取義之嫌,毋視建屋之餘還需要各式基建和社會配套,也忽略經濟用地需要,脫離現實。多年來政府對於增加土地供應, 一直是「需求主導」而非「供應主導」,臨渴才掘井。為了未雨綢繆,香港有必要建立土地儲備,大刀闊斧增加土地供應,確保未來游刃有餘,不可能以「僅僅夠數」作為目標。 目前社會仍然有些人認為,只要停止新移民來港,土地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然而就算現在本港「閉關鎖境」,土地需求依然殷切。團結香港基金最新調查顯示,77.7%港人苦於「住得迫」,若要改善擠迫環境,到頭來還是要處理「土地何處來」的問題。團結香港基金主張填海造地,觀點未必人人認同,由中大負責的民調亦顯示,對於維港以外填海,雖然贊成者佔多數,惟未及一半,世代分歧甚為明顯。不過市民希望「住大些」,以及認為香港需要開闢兩個沙田般大的新市鎮,顯然都是主流民意,凡是客觀科學的隨機抽樣民調,各方均應該尊重。團結香港基金認為,未來30年香港需要新增逾9000公頃土地,此一判斷準確與否,可以商榷,惟增加土地供應總量,顯然不能太保守。 辯論需要跳出框框 亦需避免理想主義 諮詢文件另一問題,是「單項估算」太保守。諮詢文件羅列18個增加土地供應選項,然而對於部分單項可以開拓的土地面積和建屋數目,估算卻甚為保守,對各家各派均不討好。主張維港以外填海的人難免會問,為何文件只提出5個選址合計造地490公頃那麼少;要求收回部分私人會所用地的人,恐怕也不會接受收回粉嶺高球場172公頃,只能興建1.32萬個單位這一假設;提倡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的人,對於文件只將兩處合計40公頃邊陲地(相當於郊野公園總面積0.1%)列入中長期發展考慮,也可能覺得當局太過怯於環保團體壓力。 土地大辯論,需要敢於跳出框框。當局不能因為擔心政治麻煩,畏首畏尾,既怕得罪權貴,又怕一些民間團體責難;各家各派應當勇於挑戰各種盲點定見,惟亦需要實事求是。目前社會有一種聲音,認為土地問題核心不在於供應短缺,而是土地資源分配不公,若不解決體制不公義,就算增加土地供應,也不能令土地資源合理分配。地產霸權的確令升斗市民深惡痛絕,然而對於很多基層和中產市民來說,他們最急切渴望的,仍是能夠盡快有更多房屋供應,紓緩居住問題。 實現分配正義是應當追求的理想,然而沒必要將之與增加土地供應對立。社會可以先聚焦討論覓地建屋,再重點討論分配公義,逼政府制約地產霸權。如果一定要將兩者混為一談,先改變不公義的體制,等到有結果才去解決土地供應問題,未免流於理想主義,市民恐怕不知何年何日才能看到曙光。改造社會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往前走,厭卑近而騖高遠,永遠難成大事。土地大辯論,討論框架不能太保守,否則只會局限思考,不利對症下藥,可是太激進也可能變得陳義過高,流於空想,令香港社會繼續空轉,議而不決,決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