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3, 2024 星期五 微雨 24° 88%

房屋抉擇:不正視問題才是最痛

【明報專訊】政府成立的土地供應小組正式開始進行為期5個月的「土地供應大辯論」,並提出了18個土地供應選項諮詢公眾,小組主席黃遠輝指香港出現土地荒,需多管齊下才能解決有關問題,強調「沒有一個選擇是無痛的」,呼籲社會拿出勇氣作出決定。其實,黃遠輝沒提到不選擇也是一種選項,巿民現在沒有共識去解決相關的土地以至房屋問題,可能才是「最痛的選擇」! 如大家細閱土地供應小組的諮詢文件,便可能發覺如巿民不正面面對解決有關土地問題,社會現正面臨的三種「痛楚」將愈加惡化,包括:(一)高樓價和高租金;(二)高樓齡物業所佔比例愈來愈大;(三)居住面積愈來愈細! 先說樓價和租金,不單和巿民負擔能力愈來愈脫節,根據小組的諮詢文件,香港的住宅樓價和租金,更遠遠拋離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或通脹率(圖1)。香港長期有種說法,買樓一個主要目的是抗通脹,但原來近年樓價和租金升幅遠高於通脹,如土地供應繼續受掣肘令樓價和租金繼續飈升,巿民要付高租金和儲首期買樓和供樓的痛苦,將較諸受通脹蠶食更痛楚。 供樓比捱通脹更痛楚 此外,原來截至2016年底樓齡達20至29年的私宅有27.9萬多伙,樓齡30至39年則有24萬多伙,40至49年也有15.5萬多伙,50至59年更接近16萬伙(圖2),以此推算,估計到2046 年,樓齡達70年或以上的私人房屋單位數目將由目前約1100個,增至32.6萬個(未計高齡公營房屋),增加近300倍,這些樓宇大部分集中在市區舊區,如沒有新土地安置這些舊樓住戶,讓有關物業可重建,不少港人只能繼續住在高齡舊樓,居住質素會愈來愈差,是為另一重大痛楚! 至於第三大痛楚,則是因樓價高和缺乏新供應,港人只能居住在愈來愈細小的單位。原來香港現在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平方呎,而素稱人口稠密的東京,其人均居住面積也有210平方呎,高香港30%。至於大家熟悉的上海、新加坡和深圳,3個城巿的人均居住面積分別有260、270和300平方呎,各自高出香港61%、68%和86%(圖3),以香港人的收入水平而人均居住面積卻遠遠落後其他城市,筆者只可以用「羞家」兩個字來形容! 高樓齡住宅大增 居住質素下降 筆者早前在本欄提及,曾前赴大馬新山參觀當地正在發展的大型項目森林城巿,透過填海連同陸地部分可興建以十萬計的住宅單位,面積等於現時澳門,如香港能效法勢可大大紓緩,甚至完全解決香港的土地和房屋供應不足問題。土地供應小組報告也提及填海是一個供公眾討論的選項,並指優點是能創造大片新土地,提供較大規劃彈性且不會對現有土地用途造成重大影響,至於缺點或如黃遠輝所說,涉及的痛楚是對海洋生態、漁業和海上交通等造成影響,至於大家如何選擇,能否達成共識,只能拭目以待。 筆者最近在BBC網站看到一篇文章〈Best schools add£18,600 to average house price〉,引述英國教育部一項研究表示,同一地區鄰近最優質(排名頭10%)小學的住宅,樓價會高於其他住宅8%,同一地區鄰近最優質(排名頭10%)中學的住宅樓價,會高於其他住宅6.8%(圖4),並指良好的教育,會吸引更多的富裕和高質素家庭遷居至此,因此有利樓價形成良性循環。 英國研究:近名校推升樓價成良性循環 另外,該文章指萊斯銀行也有研究一些地區高質學府附近的樓價,可以比平均樓價高出17%!難怪香港不少坐落於名校網的物業,其樓價也往往較高和備受家長買家追捧。 早前曾往內地順德碧桂園(2007)總部參觀,原來這家內地發展商多年來也推行「名盤+名校」的發展模式,往往在樓盤內或附近引入或自行發展高質學校,成為樓盤的強大賣點,碧桂園現於馬來西亞新山發展的大型項目森林城巿,也會採用相同策略,其引入並已簽約歷史悠久的私立寄宿學校——美國嘉德聖瑪麗學校(Shattuck-St. Mary's School),計劃今年8月開學, 看來全球家長在選擇樓盤時,教育配套會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 另外,《明報》將在5月27日(周日)和碧桂園合辦「海外置業與投資機會」免費講座,請來知名地產投資基金經理楊書健等專家,分析一帶一路下的海外物業投資機會,名額有限,先到先得。出席者可獲筆者著作《樓巿解碼》乙本,詳情及報名請登入:link.mingpao.com/54088.htm [陸振球 樓市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