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九月 8, 2024 星期日 雨 27° 97% 雷暴警告

社評:土地辯論應實事求是 政府須公道以理服眾

2018-03-28    明報
【明報社評】土地開發公眾諮詢在即,各方秣馬厲兵,人人聲稱代表公眾利益,對立氛圍濃厚。每一個土地供應選項都必然有利有弊、有人歡迎有人反對,政府需要展示迎難而上的決心,毋懼觸動既得利益;各界討論不同土地供應選項,亦不能一味空談意識形態,陳義過高脫離實際。「土地大辯論」能否達到凝聚社會共識的目標,還看各方是否願意放棄二元對立和「零和」思維,嘗試以務實態度尋求妥協。 政府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展開為期近半年的公眾諮詢。雖然諮詢文件尚未公布,然而政府官員和社會人士已開始唇槍舌劍。這邊廂,不少人批評政府的「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政策」檢討報告,變相為續批粉嶺高球場等私人會所用地開綠燈,質疑政府不敢向既得利益者開刀,收回土地興建房屋;那邊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要為劏房兒童發聲,不點名批評有環保團體以「代海出聲」之名,反對填海。 意氣之爭無助共識 二元對立徒添分化 土地大辯論若要有益有建設性,首先各方必須抱着開放態度,避免意氣之爭,拋開二元對立思維。將環保與基層住屋需要放在對立面,當然不是好做法;將解決土地供應問題簡化為階級鬥爭,同樣是典型二元對立思維。二元對立思維令人囿於正邪對錯之辯,非此則彼,所有人都被要求選邊站,結果必然是製造社會分化,排除折衷之道的可能。這類惡果,過去數年香港市民已領教過很多,政府官員和民間人士均要引以為鑑,避免重蹈覆轍。 其次,土地大辯論必須實事求是,認清問題。一些環保團體聲稱,本港房屋問題與土地供應「無關」,又說本港住宅用地只欠200多公頃,只要收回粉嶺高球場170公頃土地,已可解決問題。有關說法是否可信,值得商榷。 有環保人士聲稱,過去10年永久房屋單位供應數目增長逾一成,高於同期居港人口7%的增長率,所以不存在供求失衡,云云。有關說法顯然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房屋供應是否足夠,人口增幅並非決定因素。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調查,10年間1至3人住戶比率,由63.8%升至69.2%,反映愈來愈多人傾向獨居,很多青年人婚後也不會與父母同住。本港一年註冊結婚宗數約有5萬宗,希望置業租屋的新家庭數以萬計,房屋需求增長之快,絕對不能低估。 本港樓價高企,固然有炒賣因素,然而土地房屋供應不足,才是根本原因。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提到,本港由房屋到經濟用地,均存在供應不足,未來土地短缺總量達到1200公頃。高談住屋商品化淪為炒賣工具,迴避土地供應不足,未免陳義太高,不切實際,到頭來只會加劇房屋供求嚴重失衡,助長樓價飈高,得益最大的是地產霸權。 長遠解決逾千公頃的土地供應短缺,當然不可能單靠收回粉嶺高球場用地,又或僅擇某兩三個增加供應選項,然而這不是說私人會所用地不應納入考慮之列。現行私人遊樂場地政策袒護權貴,就算香港沒有土地供應問題,這種不公不義的政策,也不應該延續下去。政府有責任以行動證明,不會在辯論過程偏袒小撮權貴和既得利益者,無論是私人會所用地還是棕地,都應該成為討論重點之一。政府絕不能避重就輕,一邊聲稱開放討論,另一邊卻大潑冷水甚或製造既成事實,變相排除有關選項。 意識形態爭拗高大空 討論應務實認清全局 民間人士參與土地大辯論,也應該多談實事,不應訴諸民粹。一些人認為,政府未有充分運用公權力,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擁有的棕地和閒置農地建屋,然而香港始終是尊重私有產權的法治社會,私人土地不是說收回便可收回。堅持一些不切實際的觀點,只會令土地大辯論原地踏步,難有寸進。 社會需要就發展棕地、填海、郊野公園邊陲等土地供應主要選項,定出優次,然而每一主要選項之中,也必然有一些具體個案可行性較高。舉例說,雖然棕地業權較為複雜、分佈較為零碎,惟總有一些較易入手;同理,是否反對填海,也應該先看具體水域的保育價值。市民不會接受再在維港填海,可是在馬料水等生態價值較低的地方填海,卻是另一回事。如果一味從意識形態原則出發,排除這些選項,又或開列一些難以實行的附加條件,諸如填海土地全部只可用來興建公營房屋,實際就是扼殺實事求是的討論空間。 可用土地短缺不單導致居住問題惡化,也影響經濟以至整體社會發展,如何在短、中、長期增加土地供應,既關乎社會眼前需要,也關乎下一代福祉,討論必須務實,不能務虛,一旦變成高大空的意識形態之爭,爭拗只會沒完沒了。任何土地供應選項,都會觸動某些人的利益和立場,政府作為土地大辯論的牽頭者,必須做到持平公道,以理服人,讓主流社會看清全局,凝聚共識,令罔顧社會整體利益者理屈詞窮,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