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7
經濟日報
「填海是一種高效和高成本效益的方式以創造發展容量,因為並無現有民居,所以不涉及收回土地、清拆及安置問題。鑑於不需搬遷現有社區,社會影響也較低。」
這是唐榮曾經閱讀一份報告中曾經提到的語句,填海造地忽然又成為社會一個熱門議題,主因當然是土地供應大辯論即將展開,而特首林鄭月娥上周末發表演辭時提到:
「我曾經聽過一些反對填海的環保人士說,海不懂發聲,我代海發聲反對你們來動我們。在這些居住環境極差的環境裏,有很多小朋友,小朋友或許也不懂發聲,但請在座各位為這些居住環境惡劣、每一日在長大中的小朋友發聲,告訴社會,我們真的需要多開拓土地、多興建房屋。」
土地儲備勢用盡 地從何來?
當社會忙於尋找、發掘上月財政預算案的問題外,大家是否有關心土地供應的問題,預算案提到,計及從2017/18年度滾存下來的15幅用地,2018/19年度賣地計劃共有27幅住宅用地,可供興建約15,200個單位。如果看看賣地表,當中有9幅是啟德地、1幅白石角,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還有數幅商業/酒店地,同樣來自填海所得的啟德,唐榮希望指出,上世紀填海得來的土地終有一天用完,將軍澳用完、啟德用完、大埔用完,屆時社會又要問,地從何來?
不是有東涌填海嗎?預算案有提及,東涌新市鎮擴展區的填海工程已經展開,造地130公頃,以期於2023/24年度逐步提供約49,000個住宅單位,距離今時還有五年才能推出土地,當中約有18,000伙屬私人樓,何年何月變成現樓供人入住?興建時間六年,應該是2033年!?
以下一段文字,唐榮每次提及填海都拿出來分享:
香港的土地面積約為1,104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等於100公頃,亦即達11.04萬公頃,全港24個郊野公園及其擴建部分,合計面積有43,394公頃(維園約有17公頃,約等於2,553個維園面積),約佔全港陸地面積39%左右。
理論上,拿1%郊野公園土地,已經可以獲434公頃土地發展房屋,那是4,672萬平方呎的土地面積(1公頃=1萬平方公尺、1平方公尺=10.764平方呎),3倍地積比發展,那是1.4億平方呎可建樓面,500平方呎一個單位計算,那將可興建28萬個住宅單位,依長策會推算,28萬單位全數興建居屋或公屋,已足可解決未來10年公營房屋的需求。
填海滿足需求 遠勝郊野公園
不過,香港海面面積,扣除維多利亞港後(港內不能再填海),約有1,609平方公里,即16.09萬公頃,較陸地面積為大,同樣拿1%填海,約1,609公頃土地(東涌擴建填海可是十份一也不及),換算下來是1.7億平方呎土地,採用3倍地積比發展,可變化出5.2億平方呎可建樓面,同樣以500平方呎一個單位計算,那是104萬個住宅單位,何止10年長策、20年長遠房屋策略的需求應可完全滿足。
今日再重申一次,趕快填海,別等了!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