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18, 2024 星期二 微雨 28° 90% 雷暴警告

土地辯論凝共識 拓地勿再拖拉

土地供應大辯論諮詢即將展開,特首林鄭月娥代居住劏房的小孩發聲,批評環保人士阻撓填海,反映拓地難,無法讓各方滿意,更須各方理性討論,多管齊下覓地,才能緩解地荒樓荒問題。 缺地樓價續飈 衍生劏房床位 本港土地供需失衡,以致樓價持續飈升,連續8年成為全球樓價最貴地方,市民不吃不喝逾19年才能置業。高樓價帶動租金上升,基層亦愈住愈細,除蝸居劏房,最近更有納米單位被劏成15個床位出租的荒謬現象。 林鄭日前出席扶貧會議,為劏房小孩發聲,批評環保人士代海出聲反對填海,藉此帶出社會需要開拓更多土地建屋。環保人士指填海會造成無法逆轉的生態改變,重申要先棕後綠原則,並提出若填海得來的所有土地用來建公營房屋,則支持填海。 每次政府提出開發某種土地,都會掀起社會爭拗,故林鄭在競選時提出成立一個由專家組成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定出土地供應優先次序、每一選項的利弊,交予社會大辯論,凝聚共識,希望能打破現時僵局。小組成立後經過大半年討論,下月中展開為期5個月公眾諮詢,將於11月向政府提交建議報告。 小組會提出短中期、中長期和概念性選項。短中期選項包括:開發棕地、農地、高爾夫球場等。這些土地已存在,釋放時較快,但問題是爭議性大。像棕地業權複雜,收地涉及賠償,而要地產發展商釋出農地牽涉補地價,易被指利益輸送,故談判過程冗長,且需進行土地改劃等程序。 中長期選項包括填海、重置貨櫃碼頭發展,當中關鍵是填海,因填海造地面積廣闊,且不涉收地遷拆賠償、改劃土地使用等複雜問題。惟造價高昂,造地需時動輒10年,且對海洋生態造成一定影響。至於概念性選項是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爭議更大。 填海造地廣闊 不涉收地賠償 在公眾諮詢時,各持份者會趁機表達意見,試圖左右公眾意向。惟各方須面對現實,本港因缺地令樓價飈升,影響市民居住和營商競爭力,土地既然是最核心問題,須以港人福祉為依歸。 當市民達成共識,須少數服從多數,不要再諸加阻撓,拖慢拓地進度。政府更須盡快展開工程,多條腿走路拓地,切勿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否則只會讓市民繼續被高樓價折騰。 欄名: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