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大辯論」不但有短中長期不同選項,更劃出一類為概念性選項,用意是說明有關構思未經詳細研究,例如填平船灣淡水湖建屋等,最終能否成事還是未知之數,公眾應認清本質勿過度期望。
貨櫃碼頭建屋 乏評估研究
土地不足是本港面對的最嚴峻問題之一,近年各方團體均有不同的覓地建屋建議,當中部分更屬天馬行空,惹來不少爭議。由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表明諮詢不設前設,最終將各個選項一一納入,並計劃推出公眾諮詢。
然而,當中不少構思如葵青貨櫃碼頭上蓋建屋、填平船灣淡水湖等,缺乏具體落實的細節,工程成本、發展年期等等,均缺乏詳細的評估報告及研究,因此小組除了按照時間性劃分為短中期,以及中長期選項外,還特別增設概念性土地供應選項,並將有關建議納入。
部分地具潛力 落實時間長
這些概念性選項不代表缺乏土地潛力,例如發展郊野公園涉及的面積廣泛,而葵青貨櫃碼頭建屋、填平船灣淡水湖的倡議者亦估算到可提供相當數量房屋土地;只是有關建議在研究不足的前提下,即使獲公眾支持,最終政府仍然需要進行詳細研究,有機會遇到各種的困難及挑戰,而最終落實的時候亦可能相當漫長。
因此,社會在公眾諮詢期間應先聚焦短中期、中長期方案,作為解決土地短缺的關鍵,以及填補未來1,200公頃土地缺口的首要考慮選項。
至於一些概念性的選項,則可以作為長遠的土地儲備,現時對於解決短期土地供應不足、樓價高企等問題的幫助則不大。
撰文:余敏欽
報道系列:土地「大辯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