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
經濟日報
填海被視為成本高昂的造地選項,不過填海區亦往往誕生地王,如長沙灣興華街地王、鴨脷洲地王都由填海而來,反映考慮是否利用填海造地,不能夠單看成本昂貴的一面。
近年為環保要求,以及受填海海砂價格上升影響,填海成本較過往有所增加(每平方呎地價約1,400元)。以東涌的近岸填海為例,填海規模130公頃,涉及成本達200億元,粗略計算,相當於每公頃造地成本1.5億元。
填海造價固然昂貴,不過本港樓價、地價高企,政府能夠藉由出售填海所得的私人住宅用地,以補充工程開支。
海景地價可高2成
以東涌為例,填海區將撥出1.51萬伙作私樓發展,參考新地(00016)在7年前投得的東涌限呎地(即現時東環),每平方呎地價約2,700元,東涌填海區內該批私樓用地保守估計市值逾240億元,已足夠抵銷當初填海工程開支,還未計及填海區另提供944萬平方呎商業樓面的收益。
本港地產市場上無論發展商,或是業主、買家,在買樓投地時均會考慮海景景觀因素,填海所得的海景地地價往往較非海景地為高。
以2010至2013年售出的13幅將軍澳南住宅地為例,臨海的第66B2區用地、第66C2區用地,相較後方的非海景用地,樓面地價高出1至2成。
填海區屢誕地王
事實上,近年誕生的多幅超級地王,包括去年以172.9億元批出的長沙灣興華街西住宅地,正是長沙灣填海區的用地,而市值逾230億元的中環美利道商業地王,該位置亦是由填海而來。
撰文:余敏欽
報道系列:土地大辯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