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3, 2024 星期五 微雨 24° 88%

其實都是老話題了!

近日港府頗為關注一手新盤的銷售,包括招標唧牙膏式賣樓、價單與實際銷售單位數量有差異、新盤囤積等問題,不過,其實這些都是老掉牙的新盤銷售情況,只是形式有異。 唐榮翻閱塵封的歷史,遠在90年代,當時是1996年7月,消費者委員會發表了一份:《競爭政策研究報告撮要香港私人住宅物業市場安得廣廈千萬間?》報告,就3個案作出研究,在1990至1995年間,研究3個地區的新落成樓盤:將軍澳、馬鞍山、藍田,發現以下情況:樓盤的開售時間各不相疊和樓宇單位分成小批推出。 新盤分小批推售 供應量受限 這種供應樓盤的方法,會減少消費者的選擇、推高了樓價、以及減低消費者比較價格的機會。而且,在樓市興旺的時期,在某程度上,足令發展商影響市場的氣氛。此外,3項個案研究,包括由94年至96年的18個月內(即樓市滑落後),在大埔、元朗和沙田的樓盤,不同樓盤的推出時間普遍亦有不同,即使樓盤的地區、類型和單位面積各異,樓宇單位亦分成小批推出,對發展商來說,這可以讓他們有機測試市場的反應,但後果是供應量受到限制。 消委會的研究報告認為:「這種供應樓盤的方法,會減少消費者的選擇,推高了樓價,及減低消費者比價的機會。」而對於有發展商稱這種方法「實際上是發展商之間激烈競爭的結果」,消委會研究報告認為:「這種激烈的競爭最有可能是市場結構的結果(市場由少數參與者佔大比數的市場比率,又稱寡頭壟斷(Oligopoly))。若如此,這反映市場上的不完全競爭(Imperfect Market Competition),市場上缺乏完全競爭,並不符合消費者的最佳利益。」 過去持續多年的樓市暢旺,即使同期開售,又或你賣全新盤、我賣餘貨,發展商之間一般極少採用針對性的價格競爭,反而是從對方樓盤中撈取剩餘購買力的機會較大,因為買家的注意力都吸引至區內,哪有不分一杯羹,順勢吸客的道理。 另一焦點是有一定數量的空置新盤未售,唐榮翻查運輸及房屋局的一手潛在供應資料,附表顯示,累計有9,000伙不同年份落成的新盤未推出市場,應該就是港府關注的新盤建成未售的問題。同一的焦點,在90年代已經存在。 爭取最大利潤 企業經營本能 上文提及的報告中,消委會的研究亦發現,由發展商持有的新落成住宅樓宇單位的長期空置率(建成後兩年的單位)較市場整體空置率為高。1995年的資料顯示該年新落成的單位,有11%仍在發展商手中,而整體市場的樓宇總空置率為4%。此外,資料顯示,1994年1月至1996年5月,經政府批出銷售樓花許可的住宅樓盤有57個,可提供的住宅單位共4萬多個,但截至1996年5月,只有40%在市面推出,其餘60%的單位或是未曾推出,或留作內部認購。消委會研究報告認為:「這種情況很少會在高度競爭的市場出現。」 今時沒有內部認購,但私人住宅作為商品(還是其他品不在本文討論之列),爭取最大利潤回報,應該是企業經營的本能吧!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