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高企,要有地才有樓。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下月中,就地從何來展開諮詢,列出優次。小組現時手上15個建議,不少爭議極大,有些遠水不能救近火,究竟哪些方案是真正可行?
特首林鄭月娥在政綱中指,小組要檢視的土地供應,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新界棕地、地產商土地儲備、市區重建、郊野公園邊陲等。換言之,上述方向應是林鄭心中的開發重點。然而小組想發掘更多構思,近期焦點則在一些具爭議性的建議。
發展商土儲 最具開發潛力
據知,小組諮詢時會列出不同土地選項,包括:1.屬於可解決短期需要、或是中長期,要遠達15至20年後才能提供供應;2.發展效益如何;3.發展成本;4.挑戰和不確定性。短中期的選項主要是利用私人土地、改劃土地、增加發展密度,利用空置政府土地等。但大家心裏有數,發展商土儲最具潛力。
目前私人發展商持有的農地,不少於1千公頃,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令農地變為可供發展的土地後,希望能夠做到多贏局面,一來發展商可發展手上的土地,二來政府亦可釋放土地潛力,解決一些短中期的房屋問題,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為免被指官商勾結,小組建議,不會在地價等提供經濟誘因,只會提供基礎建設,例如交通、食水和排污等基礎設施。
棕地發展耗時長 挑戰大
要留意的是,政府計劃今年中公布更多首置上車盤計劃框架。林鄭去年施政報告亦明言,首置盤的土地來源除了政府官地外,便是發展商手上土地儲備,時間上也正值土地專責小組的諮詢過程之中。屆時,政府會否公開更多公私營合作的構思?
棕地方面,雖然經過橫洲一役後惹起不少民間關注,但黃遠輝提及,全港1,300頃棕地超過90%是有作業,當中擺放貨櫃和停車場佔50%、物流15%、回收業15%。以洪水橋為例,要釋放190公頃棕地,就需61公頃土地重置回收業、物流業等。
要發展棕地亦要花逾10年時間,可見棕地即使納入土地供應選項後,亦離不開透過大型發展區開發的策略。現時洪水橋4大發展區,就已經涵蓋了全港4成棕地,涉540公頃。
維港以外填海、發展郊野公園、棕地、發展船灣水塘、私人遊樂場地和康樂設施、重置葵青貨櫃碼頭上蓋發展、內河碼頭用地等,都屬於中長期選項。從諮詢文件列出的眾多挑戰來看,填船灣淡水湖及重置葵青貨櫃碼頭,落實機會不大。
撰文:傅流螢
欄名:有政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