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6
東方日報
東涌目前有8萬人口,按照特區政府的藍圖設計,將來會在大嶼山東部擴建成一個可居住40萬至70萬人口的東大嶼都會,並且打造成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以應付香港未來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有關項目於上月初開始啟動,就是先在東涌新市鎮開展填海工程,準備填出130公頃土地(超過六個維多利亞公園面積),將來可興建4.9萬個住宅單位,以及87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可容納14.4萬人口,並創造4萬個就業機會。
發展大嶼山 闢新土地
據政府統計處最近公布,香港去年底的人口有740.9萬餘,比前年增長3.2萬多人。如果按每年0.6%的增長率推算,香港在三十年後的人口將超過850萬,即比現時人口增加逾百萬。人口增加,首先要解決的是居住和就業問題,那便無地不行。
現今港島和九龍半島的市區土地發展飽和,開發新界土地涉及繁複的收地賠償和安置問題,成本和時間都難以掌握。相對來說,長期解決土地供應的有效方法,就是發展大嶼山和填海,在控制成本和時間方面,政府均可以比較主動,阻力相對較少。
撥款打造東涌新市鎮
事實上,以香港的環境,填海造地是最划算的。遠的不說,就拿數月前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入岩洞的計劃來比較,該計劃目的是要騰出污水處理廠的28公頃土地來重新發展,而整個搬遷項目工程料需時逾十一年,造價超過300億元,即每公頃土地的成本是10.7億元。
至於東涌新市鎮填海造地130公頃,發展局去年四月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額為205億元,即每公頃土地成本為9,500萬元,雖云已較赤鱲角機場第三條跑道的填海成本每公頃8,600萬元高出一成,但與釋放污水處理廠那28公頃地皮相比,兩者成本相差逾十倍。
有利長遠解決屋荒
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容納更多人口,填海造地將無可避免。以新加坡為例,它同樣面對土地不足的問題,一直靠填海造地來擴大版圖。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新加坡便已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五十多年來從未間斷。目前該國710平方公里的面積,有140平方公里是填海得來的,佔原有國家土地面積近四分之一,而且還會繼續填下去。
由於香港已有十五年沒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可喜的是,特區政府近期開展和公布的填海計劃,社會上並沒強烈的反對聲音,說明廣大民眾開始較為理性和務實看待這個問題,這有利於政府長遠解決屋荒之困。
李秀恒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作者:李秀恒